提升沟通效果的神器:乔哈里窗

想象一下,如果你被提拔,成为了你们团队的领导者,下属向你汇报工作时,你更喜欢他怎么样向你汇报?是舌绽莲花,把工作过程说得跌宕起伏;还是平铺直叙,实事求是地把工作过程汇报清楚。


如果是我,我肯定选第二种。听取工作汇报时为了了解情况,处理问题,第二种汇报能让我更容易搞清楚事情真相,做出正确决定。


有些人觉得话说的不够漂亮,就是不会沟通。恰恰相反,会沟通不是话说的漂亮,而是事做得漂亮;事做得漂亮靠的是保持沟通,交换信息,相互信任,取得共识。


你可能会说我也想和对方保持沟通,交换信息,但我提了问,对方都不理我怎么办?


那你先问问自己,“我的提问有开放性吗?”判断问题是不是有开放性的一个简单标准是问题不能用“是或者不是”回答。比如,“请问我们的产品好不好用?”就不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因为答案被限定在了“好”和“不好”两个答案中。开放式的问题可以这么问:“请问我们产品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这时,对方的回答就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之外,给你提供新的信息。


但这样就可以了吗?让我们看个例子,有位产品经理去对方公司拜访,就问对方说:“您好,看到你们用了我们的产品,我们很开心。希望您从用户的角度给我们提提建议。”


于是对方提了两个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结果,提完第一个建议,产品经理就说:“这个功能啊,我们已经上线了,您没发现吗?”


到了第二个,结果他又说:“这个问题,不应该啊,可能是你们的同事在使用的时候操作错了。”


你觉得这个产品经理的提问有开放性吗?


并没有开放性,因为开放性最重要的是把别人的建议、别人的智慧、别人的感受涌入到我这个系统中,成为我系统中的一部分,然后我在系统里做运算,输出一个更好的东西。简单说,就是吸纳对方的意见,改进自己的产品。


怎么才能做到开放性呢?我们先了解一个心理学概念:“乔哈里窗”,它把人们的信息分为了四种类型:


第一种,我知道,你也知道的信息,这是沟通中的共识区。这很简单,就是我们的信息完全对称、完全一致。

第二种,我不知道,但是你知道的信息,这对我来说就是我的一个盲区。

第三种,我知道,但你不知道的信息,叫做你的盲区。

第四种,这种特别可怕了,咱俩正沟通合作呢,但是很多事情咱们俩居然都不知道,这是我们共同的盲区。


不论什么时候,沟通双方都有信息盲区,如果不先消除盲区,扩大共识,那么双方就容易发生争吵。因为我觉得清清楚楚的事情,对方可能一无所知。沟通的意义就在于同步信息、扩大共识、消除盲区。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这么用:

第一步,先穷尽自己的已知。就是当我去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我能不能先拿张纸列一列,穷举一下我自己现在都知道点什么。

第二步,是盘点自己的未知。虽然可能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但可以努力地先想想,建立思考的习惯。我觉得有哪些事是我可能应该知道,或者哪些事我希望自己知道,但我现在不知道。那这些事就是我在跟对方沟通之前,我要建立的那个沟通目标,我要从对方那拿到足够的信息。

第三步,就是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我要尽可能地探寻对方的已知。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对方多说说他自己知道的信息。而在这个过程中,咱们慢慢就会发现,有些事情是我们俩都知道的,有些事情是他知道我不知道的,还有些事是我们俩都不知道的。

第四步,就是探寻我们双方共同的未知,一起去找答案,进一步扩大共识。


比如,你刚接手了一个复杂项目,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你的同事小王是这方面的业务专家,你打算向他请教。那么你应该先了解这个项目,然后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和不知道的信息写下来,想清楚自己需要获得哪些信息。接下来,向小王请教时,说:”这个项目的基本情况我已经了解了,但我有几个具体环节还有些不明白,我列出来了,您可以给我讲讲吗?“最后,在沟通中,不断把对方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系统中,消除自己在这个项目中的盲区。


另外,在对话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开启对方的开放性,每说一段都问下对方的意见。


最后,我教你一个沟通的小技巧,少说“你”,多说“我”和“我们”,把你的问题,转化为我们共同的问题。


比如,你同事的工作进展缓慢,你跑过去说:“你这个月的工作进展怎么这么慢?”对方一听,肯定就会起防御心态,找各种理由。这样无助于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说:“最近工作进度慢了,我们看一起想想怎么在剩下的时间里把进度赶上来。”


有了一颗开放的心,信息才能在双方之间流动,消除误区,达成共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提升沟通效果的神器:乔哈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