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坚决不刷口算题来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哈姐小学一年级,数学我印象中没拿过满分,计算总是会错那么几分。然而我从来没有给她找过学校作业以外的口算题给她练习,以此期待她计算正确率提高。为什么我坚决不会让孩子通过刷口算题来提高计算能力呢?

1  她讨厌

一版一版的计算题册,寒假的时候学校发过一本。前面几页还好,第五页开始,哈姐每天写的时候,边写边咬牙切齿地抓狂:“怎么这么多!全是这样的题!”

后来我决定每类题勾选三五题,只要哈姐计算思路清晰、正确率达到95%以上,就不再做重复的题目。达到练习的目的即可,我要保住孩子对数学美好的感觉。否则如果对抗的情绪强烈且持久,万一她对数学的感受和认知定格于此呢?得不偿失。

孩子讨厌还要硬上,是一种教育上的无能:教育者(包括家庭教育者)没有寻找跟某一模块的知识相关的有趣的内容;也没有尝试呈现这个模块的知识的有趣的方式。

2  呈现过程比结果正确更重要

做口算题,等号后面直接写出结果,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是一个没有过程的过程。错了,我们往往会说孩子粗心大意。但是其实每一步运算,在孩子的脑海里都是有思维的过程的。

我现在带小学高年级或是初中孩子学数学,学不好的孩子,发现他们对过程没有自我检查的能力。我帮助他们梳理过程,甄别出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哪个步骤有知识盲点,把知识盲点补上,把每个环节疏通。慢慢地他们自己能发现自己在哪里卡住,自己知道需要我帮他们哪里,或是自己可以发现自己错在哪里需要从哪里开始更正。当我帮他们重塑这样的能力之后,往往数学成绩都能有很可观的提升。

刷口算题、死记硬背乘法表除法表、生搬硬套公式或解题套路,都是抹杀数学思维能力的罪魁祸首。

因此,小龄段孩子的数学启蒙,尽可能以具体的、可视化的、能呈现过程的方式来进行。

例如,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为加减法打基础的最好方式,就是多在生活中实物数数、实物加减。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如果觉得他加减法计算能力弱,也是尽可能多地换着道具换着场景换着情节来做实物计算,例如准备点玩具货币做买卖、准备点玩具当零食来分(其实就是把加减法的应用题实物演出来),跟我玩过的小孩都很喜欢。

不要羡慕别人家小孩口算题做得又快又准,没什么值得羡慕的。数手指数棍棍数积木,孩子就能慢下来关注到自己思维过程中的每一步,这种对自己思维清晰的感知能力,是日后学习数学宝贵的财富。

3  让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我很少会教哈姐方法,我做得更多的事情是观望她自己发现的一些有趣的方法,然后告诉她我很欣赏很惊喜,真心很享受这个过程。

哈姐说想学乘法和除法,她听表姐背过九九乘法表,很是羡慕。我当然不会把乘法表打印出来让她背,我说你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计算就好了。

哈姐乘法多是通过数手指头累加来计算的,除法一般用妹妹的玩具来分堆。

前天晚上,她一般是每个手指代表1来计算的,算的也是比较小的数字。但是计算5的倍数的时候,她是每个手指代表5来计算的。人天然地觉得5和10这两个数字更亲切,自己的手和脚呐!

有天计算5乘8,我问哈姐她是怎么算出来的。她说,10乘8是80,砍一半(手做出剁一刀的动作),80不就变成40了吗。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她脑子里的过程她是清晰地知道的。

过了两天哈姐就进化了,今晚,在计算4乘6的时候,她可以把每个手指代表6了。做除法的时候,我出了一道过百的题目,小椅子不够,她想到了用每个橙色小椅子代表10。

手指可以代替表示一个是1或不是1的数字,小椅子也可以,这是很重要的代数思想。未来用a或x或y来代替数字,我相信她很容易理解(我碰到过初中的孩子数字换成字母就懵掉的)。

假如孩子让我教乘法,我把乘法表给她让她背熟,然后开始做口算题练习,上面这些过程,就没有充分的时间发生和被发现,重要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就没有被滋养的空间。

此为无痛且有效的鸡娃。鸡不出小学一二年级数学满分,保娃初高中数学游刃有余。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坚决不刷口算题来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