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倾听”构建更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不是以谁为中心的关系,不是谁围绕谁转的关系,因而不是彼此割裂、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一个“共生共在”的关系,是一个“共生体”——因为课堂是师生共生共长的生命场与家园。

每每看到这段话,我都会想起科幻小说《基地》中关于盖娅的描述:盖娅的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物)都是生命共同体,可以同时分享自己体内的资料和记忆。阿西莫夫将整个银河系的未来都归于盖娅共同体,在小说中这也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类的选择。

当我们用共同体的改变来理解师生关系,并付诸实践的时候,尊重、信任、虚心就是教师应有的姿态,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见解保持开放的态度,领悟学生。


图片发自App

想起上次听殷老师的一节课,这是一节教师思维品质与倾听能力完美呈现的课。

教师思维品质中清晰度、提炼度、合理度、精细度、开阔度和创新度都有了品质的体现。

教师的“清晰度”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已有什么,还缺什么、差异是什么都在学习单中有所体现。“胖读”理解词的意思,“瘦读”提炼词眼。“清晰度”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他将学生的回答加以串联,提炼出“醉”这个词眼,并捕捉到学生语言中关于醉在美景、醉在美酒、醉在美好生活、醉在意外之美的诠释。“清晰度”还体现在教学反思中,比如学生对意外之美的阐释不在老师的预设之内,但老师准确地把握住了。

这种在动态课堂中的提炼与思考,考验的是教师的思维品质,更是一种教学智慧。


图片发自App

在杨老师《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中,围绕环境描写的作用,同学们讨论“铺垫”这样的创作手法,从刚刚开放-娇嫩纤弱,从天气闷热-雨滴-滂沱大雨,这些开放性问题的答案都来自学生的理解,教师要捕获学生的信息才能将课堂往纵深推进。


图片发自App


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中,叶老师设计了“这是什么样的园子?”的问题,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了很多关键词,并进行了证据链接,将整篇文章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又通过对第13自然段环境描写是否合适、是否有用,就文章的表达手法进行研讨;最后通过开放式的问题“萧红的童年就是这样自由和幸福么?”引导学生阅读《呼兰河传》。

这样的课堂容量一定是基于学生的现场学习力,教师的倾听也要有“由现象到理念,由理念到行动”的自我建构过程。

图片发自App

生成式倾听,教师以更真诚与谦逊的态度,更专业与犀利的角度,直面学生,心怀学生,助力学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成式倾听”构建更和谐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