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评红楼梦》读书小感

- 01 -

《红楼梦》是一部公认的举世名著是毋庸置疑的,除了曹雪芹自己本身的功力外,脂砚斋的点评对本书传世的推广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别的不说,书中曹公起人名地名很多都有隐晦的含义。但若非脂砚斋的点评,初读本书很难直接看出。例如十里街寓意势力,葫芦庙寓意糊涂,甄士隐托言将真事隐去,英莲云应怜,封肃寓意风俗等等等等。配上脂砚斋的注解读红楼绝对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 02 -

《红楼梦》最大的遗恨是痛失后四十回的原著,很多后续的情节全靠脂评来补充,例如史湘云与卫若兰的麒麟之缘就是靠脂砚斋在这一回的文后有一条批语: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所以这一回的回目就叫做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暗合了湘云的姻缘。

- 03 -

另外,对原著的情节脂砚斋也有很多活灵活现的点评,例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原著与脂评配着看就更加有意思。

——雨村听了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因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令他们实供藏在何处,一面再动海捕文书。

正要发签时,只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儿不令他发签。雨村心下甚为疑怪。

脂砚斋侧批:原可疑怪,余亦疑怪。

只得停了手。即时退堂,至密室,侍从皆退去,只留门子服侍。这门子忙上来请安,笑问:“老爷一向加官进禄,八九年来就忘了我了?”

脂砚斋侧批语气傲慢,怪甚!

雨村道:“却十分面善得紧,只是一时想不起来。”

那门子笑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把出身之地竟忘了?不记当年葫芦庙里之事?”

脂砚斋侧批:刹心语。自招其祸,亦因夸能恃才也。

雨村听了,如雷震一惊,方想起往事。

脂砚斋侧批:余亦一惊,但不知门子何知,尤为怪甚。

原来这门子本是葫芦庙内一个小沙弥,因被火之后,无处安身,欲投别庙去修行,又耐不得清凉景况,因想这件生意倒还轻省热闹,

脂砚斋侧批:新鲜字眼。

遂趁年纪蓄了发,充了门子。

脂砚斋侧侧批:一路奇奇怪怪,调侃世人,总在人意臆之外。

雨村那里料得是他,便忙携手笑道:“原来是故人。”

侧批:妙称!全是假态。

又让坐了好谈。

侧批:假极!

这门子不敢坐。雨村笑道:“贫贱之交不可忘,你我故人也,二则此系私室,既欲长谈,岂有不坐之理?”

侧批:全是奸险小人态度,活现活跳。

这门子听说,方告了座,斜签着坐了。

雨村因问方才何故有不令发签之意。这门子道:“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

侧批:可对”聚宝盆“,一笑。三字从来未见,奇之至!

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

侧批:余亦欲问。我竟不知。

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

侧批:骂得爽快!

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

侧批:可怜可叹,可恨可气,变作一把眼泪也。

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

侧批:奇甚趣甚,如何想来?

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他?

。。。。

雨村听如此说,便笑问门子道:“如你这样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你大约也深知这凶犯躲的方向了?”

门子笑道:“不瞒老爷说,不但这凶犯的方向我知道,一并这拐卖之人我也知道,死鬼买主也深知道。

侧批:斯何人也?

待我细说与老爷听:这个被打之死鬼,乃是本地一个小乡绅之子,名唤冯渊。

侧批:真真是冤孽相逢。

自幼父母早亡,又无兄弟,只他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长到十八九岁上,酷爱男风,最厌女子。(课本上把这句话删了)。

侧批:最厌女子,仍为女子丧生,是何等大笔!

这也是前生冤孽,可巧遇见这拐子卖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这丫头,

侧批:善善恶恶,多从可巧而来,可畏可怕。

立意买来作妾,立誓再不交结男子,

侧批:谚云:“人若改常,非病即亡。”信有之乎?

也不再娶第二个了,所以三日后方过门。

侧批:虚写一个情种。

谁晓这拐子又偷卖与薛家,他意欲卷了两家的银子,再逃往他省。谁知又不曾走脱,两家拿住,打了个臭死,都要领人。那薛家公子将冯公子打了个稀烂,抬回家去三日死了。这薛公子原是早已择定日子上京去的,他便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他这里自有兄弟奴仆在此料理,也并非为此些些小事值得他一逃走的。

侧批:妙极!人命视为些些小事,总是刻画阿呆耳。

这且别说,老爷你当被卖之丫头是谁?”

侧批:问得又怪。

雨村笑道:“我如何得知?”

门子冷笑道:“这人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小姐,名唤英莲的。”

侧批:至此一醒。

雨村罕然道:“原来就是他!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

- 04 -

《红楼梦》脂评版绝对是一本值得一生一读再读的好书。2021,读书打卡留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脂砚斋评红楼梦》读书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