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一读,期末必过

物质与意识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三)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四)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矛盾

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也通过斗争性体现。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量变质变规律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以及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的变化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用实践和认识的知识回答问题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人的分配。

(三)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第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第二,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三,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定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三)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联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一)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第二,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第四,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一,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第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第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分为经济基础和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二)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最矛盾的总和。(三)上层建筑是建立在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自觉的制度、 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表现是: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第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考前一读,期末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