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读《母亲的房子》



本文来自《皮囊》文集的第二篇母亲的房子,文章写作的方式为首尾相连。中间采用插叙与回忆的叙述过程,再现父亲建房子的起因与母亲修房子的执着信念。读来感觉是疗心之作,父亲的不屈,母亲的坚持。更是对后辈们奋斗的不屈动力。

家中的房子,是一种生命体特征的呈现。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家的感觉。而这座承载着家人成长的房子,经历着岁月的刷洗。父母的辛劳,儿女的成长,并为之付出的青春和骄傲。

这座四层楼的房子,从外观上看,就知道不怎么舒适。两百平方米的地皮,朝北的前一百平方米建成了四层的楼房,后面潦草地接着的,是已经斑斑驳驳的老石板房。即使是北边这占地一百平方米的四层楼房,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是几次修建的结果:底下两层是朝西的坐向,还开了两个大大的迎向道路的门——母亲曾天真地以为能在这条小路做点小生意,上面两层却是朝南的坐向,而且,没有如同一二层铺上土黄色的外墙瓷砖,砖头和钢筋水泥就这样裸露在外面。

在我的心中,这座房子就是上一辈人​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就像生态鱼缸里的珊瑚礁,安放在箱底,为那群斑斓的鱼做安静陪衬,谁也不会在意渺小但同样惊心动魄的死亡和传承。上一代人都是无依无靠,而只有靠着坚苦的努力而生存。

曾经的父亲在婚前向母亲作出了保证,要买下这块地,并在上面建造属于自己的房子。后来的结果也验证了这样的诺言。因为自己的超生,父亲失去了公职,被罚免三年的粮食补给。为了生活,他赌气去宁波当了三年海员。用这三年挣得的辛苦钱,给家里建成了完整的石板房。这房子对于父亲来说,也是最大的荣耀。接着父亲从商,却屡屡失败,最后竞中风病倒。家中的一切都由母亲辛苦的操持着。因为家境贫穷,姐姐同男友分手,原因是男方索要昂贵的嫁妆费!自此,姐姐再不与富人来往。

后来,母亲把房子租给了一户外来务工家庭。十年了,从没涨过一分钱。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母亲的为人处世、不仅是对于弱者的同情,也许是对这位租户的感激,感激这户人家对于这个家的一份贡献。

父亲生病了两年,母亲说要用辛苦攒下的十万元来建造自家的房子。要知道,这些钱是全家人辛辛苦苦所积攒而来的。作为儿子也知道,建房子是母亲的宣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因为建造房子,母亲得了急性盲肠炎,并做了手术。在病床上的她还在操心房子打地基的事、父亲一个人拄着拐杖,拖着步子,喘着粗气来到了医院。他是挪了三四个小时,在马路上,自己雇车才赶来这里。

在母亲的全力筹备下,房子重新建成并翻新。当姐姐怪罪母亲修房子时,母亲却说:"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

母亲对于生活的方式,近乎于苛刻的地步。在面临最苦难的日子里,由于得不到家人的理解。甚至想到,用老鼠药来结束这一切,放弃这种苦难的生活。当然,被大家发现这个秘密后,家人们再也不敢提反对建造房子的事情了。

当家里环境刚刚好转之时,母亲又想把楼房再建二层。她想在战场上做最后攻坚宣言的将军。"这附近没有人能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

果然,房子建到了第四层。小镇一片哗然!母亲特意扶着父亲在市场上走了一圈,边走边炫耀:"你们等着,再过几年,我和我儿子会把前面的也拆了,围成小庭院,外面装修全部弄好,到时候邀请你们来看看。"一旁的父亲也用偏瘫的舌头帮腔:"到时候来看看啊。″

第二年父亲突然去世了!

再两年,镇政府下发了要拆迁这片房子的通告。

但母亲的遗愿却始终没有完成,她觉得房子没建好,她一辈子都不会开心。就算再好的房子,她住着也不觉得好。要知道,这可是倾注了她一身心血的房子啊!仔细回味老房子的每层楼面的影像...每个斑斑角落都存留着片片回忆...

每位儿女的心情都同母亲一样,对老房子有着深厚的,难以抹灭的情愫。

老房子是我们的家,是一个温暖成长的摇篮,更是父辈们生命价值的体现,有了旧时的房子,就像在大地上生了根,大家才有了心的归宿。无论走到哪里,家始终是心灵的归宿,有了对家的期盼,我们的内心才会真正有了依托。



来源:  《皮囊》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 读《母亲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