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在启动阶段既要考虑教师的设计力,也要照顾到学生的承受力,毕竟师生还是更多地习惯于分课教学。那么我们就要研究一个新问题,如何在总体依循分课设计的背景下,有机融入任务群的元素。也就是说,有关联对接点的大单元,如何进行分合有度的任务群设计?下面,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教材为例,来谈谈自然分课样态的任务群设计方略。
一、运行关联思维,找准“四个点位”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如果采用依循自然分课的样态来设计、实施任务群的教学,需要找准“属我点位”,强化文与文、课与课之间的有机关联。以优化任务群落,适度实施大概念教学,达成实用语言的全面赋能,寻获实用语言的有效增值。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就是一个实用性的学习单元,要运用这组教材来设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就需要找准四个点位:区分位、研究位、拓展位、实用位,这样才能填补分课布排与任务群统整之间的罅隙,更好地提升教学的实用性指数。
第一、找准区分位,提升任务群设计的精准指数。任务群有外显的,也有内隐的。所谓内隐就是在进行大单元整体设计的过程中,既要明晰大单元所体现的这一类,比如五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总体上属于说明类。我们在此基础上,还要明晰每一课的这一个,也就是在同一主题下的亚主题、独特视角、个别笔法。也就是在这个说明单元中,每篇课文的属我点位。这种属我点位,是同中之异,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
五上第五单元同一主题是“我是宣讲员”,在这一共同主题下,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研究法在立体比较中找到每一课,近而有别的属我点位。如果利用属我点位来进行自然分课设计就会形成一个隐形的指向于说明笔法的任务群落。
《松鼠》与《太阳》这两课同属一个单元,《太阳》一文更多地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式,如同画图式作解释,《松鼠》一文更多运用细致描述的方式,如同为纪录片作解说。两篇课文,一篇静一篇动,一篇冷一篇热,一平实一活泼,一科学一文艺。通过立体化的比照,便可找准《松鼠》一文在大任务群落中的点位及其拥有的这种说明风格与说明方法。
找准了《松鼠》一文的区分位,才能在设计任务群时实现精准定位,找到这一课的这一个位置——文艺性说明及布封笔法,即一变二拍三夸。如此方能形成内在的关联与有机的群落。
我们进行《太阳》与《松鼠》两课笔法的比照,将《松鼠》第一节改成用《太阳》一课的说明方法,让学生进行比照。在比照当中更能够明显地体会到布封笔法的独特,从而进行精准地定位。
第二、找准研究位,提升任务群建构的探究指数。置身于同一个单元,其他文本自然地成为解读的背景,也就是说单元中的每个教学内容互为解读的参照。由于主题的高关联性,单元之中的互文解读成为一种可能乃至必要。有了相互的比照,可以看到更多的侧面,也就有了更加明晰的解读视角或方向,同时还能看见主题之间的呼应与印证。
当然,要进行大单元关联解读,首先需要做到的便是找寻共同的阐释方向和微主题,将两篇甚至更多的单元组文串联起来,像五上第五单元我们就可以抓住“密切的关系”这个概念来展开相互印证的关联解读。关联解读体现的是一种联结思维,对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来说也是一种探究思维,因为在阅读与交流之间起连接作用的是探究。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第三学段“要围绕主题开展阅读与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和感受”。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一篇实用文的“研究位”呢?
拿《松鼠》一课来说,我们既要看同一单元中其他课文有价值的研究视角,也要看《松鼠》一文中的可研究空间,在一盈一缺之间便可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合理的研究视角。研究松鼠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既建构了跨课的任务之链,又提升了任务群设计的广度与深度。如此,《松鼠》一课便找到了一个新的研究位,那就是“松鼠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三、找准拓展位,提升任务群资源的开放指数。虽然是分课设计,但任务群天然地需要开放,向同单元的课文开放,向跨单元、跨年级的课文开放,向课文之外的高关联资料开放。新课标明确要求,“加强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
实用性任务群教学资源的获取方式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可以通过书到杂志、网络、社交软件等多种渠道来开发教学资源,特别要注意获取社交媒体、图表、幻灯片等新媒体资源。像《松鼠》一课,可以围绕松鼠的外形与习性,将各类适配的资料编辑成由三个阅读清单组成的“布封文件袋”。在此基础上引入新媒体资源,建设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此,拓展了阅读界面,丰富了项目信息,优化了任务生态,推动了深度学习,有利于设计出开放而真实的任务群。
任务群学习资源的选用方式也应该是灵活的,以“松鼠宣讲会”的任务群为例,布封的《松鼠》是主文稿,需要认真研读;关于松鼠可爱的外形与习性的补充资料,浏览一下即可。
“布封文件袋”第一组拓展资料《人们为什么喜欢松鼠》,需要全文阅读,进一步验证布封在《松鼠》一文中所写的关于外形与习性的要点,《松鼠的生存秘诀》只需要阅读与“林中跳跃”相关的片段就可以了。
第二组拓展材料《松鼠和松果》《没有东北的松鼠,就没有你平时吃的松子》,是用来引发问题的;《校园投放了24只松鼠》,是用来启发阅读兴趣的。
提取《松鼠》第一节,并运用《太阳》一文的说明方法来改写,并进行说明风格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发现“布封三笔法”,是为了指向于语言规律的发现;选用《松鼠爬树》的视频资料,是用来做阅读练习的。把课文《松鼠》中写松鼠外形和擅长搭窝、讲究卫生等方面主要词语提取出来,是为了发现布封在遣词造句时时饱含情感的,是把松鼠当成人来写的,这是举三反一;根据布封在写作时喜欢使用反复手法的特点,去阅读他的散文集《松鼠》,寻找布封更多的反复句,这是举一反三。资源不管如何拓展如何选用,都必须指向于语言实践,关注语言规律。
第四、找准运用位,提升任务群实施的实用指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从阅读出发,经过探究,走向交流,实用性的运用是最终的旨归。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设计时需要创设一个真实而具有较大包容性的大情境。
《松鼠》一课的大情境是“五山森林公园计划引入松鼠”,这样的大情境与课文无缝对接,并且能够充分盘活课文,把课文的实用价值释放到了极致。有了大情境,配套的总任务也就随之而来:为市民举办“松鼠宣讲会”,让更多的市民支持该项计划。
在这一大情境之下,围绕松鼠的可爱之处设立了三个任务:说明白要点,让市民放心;说清楚关联,让市民热心;说得更艺术,让市民动心。三个任务前后相续,步步关联,相互支撑,逐步提升,指向实用性,服务总任务,真正实现了以说明文助力宣讲,以宣讲会提升素养的目标。
总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设计需要心中有总任务,需要通过找准“四个点位”来赢得任务群设计的高站位与高品质。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采用分步合成的方式,让每一步的设计都能服务于最后的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