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散文集,“回忆与思考”之走笔多伦多(6)维多利亚?边看边想

女儿居住的小路坐落在顿河河谷(Don welley)一侧的小山坡上,所以叫山坡路(hill side drive)。我们这一边正好依托山坡建房,背后就是山坡,再往下就是顿河河谷,顿河在密林中闪着白光悄悄流过。各家院里都有很大一片山林和自家地盘无缝对接,无需围墙自由出入,虽说那山林是公有土地,就和自家园林一样,小土豪的感觉,管理修剪有政府,玩耍欣赏任我行,有这么便宜的吗。

我们对面的住户就没那么幸运了,背对着我们这条小街,面对的却是热闹大街broad view street,临街的前面只有一小块绿地,车辚辚马萧萧,对喜爱安静的加拿大人这有点乱,房子背面在我们这条路上虽都有一个院子,毕竟地域所限不能太大。向右延伸,这条路拐了一个大弯,那里的房子倒是正面对着山谷这边,门前绿地还是不大,看着我们这边掩映在绿油油密麻麻的林木之中,似乎有点无奈,好在门前都种了各种挺拔伟岸的大树和各色精致的花草,增色不少。

我最悠闲,经常在这条小路晃荡,虽说沿路都是独立屋(detached house),就是国内所说的别墅,比起双拼屋(semi detached house,即联体别墅)、镇屋(townhouse,共用一面墙的排屋)、连排(link house,共用车房和地基)和高层公寓,独门独院还是比较有优势的,但与多伦多的六大豪华区的house相比,山坡路的房子造型都比较简单,虽说房前有绿地房后有小院,但远不如人家那种融于自然的大气豪华园林景观和高大上的主体建筑。这边的房子体量都居中或较为小巧,外墙结构和装饰都相对简约明快,外廊小,无廊柱,即使有也很少,感觉应该是1930年以后的建筑,也就是维多利亚女王去世(1837-1901)之后建的,我姑且称之为后维多利亚建筑,因为维多利亚时代人们追求细节精致和装饰美感,这和那时生活节奏慢及人们接受古典派审美理念有关,而随着时代变迁,生活节奏加快,大家越来越崇尚简约明快,注重整体而非细节、愿意使用轻巧耐用的金属材料。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当然,毕竟是传承里的演化,山坡路上的house尽管造型各异,都还保留了维多利亚建筑的基本特征:砖木结构、斜坡尖屋顶、伸出屋顶带屋瓦的阁楼、烧壁炉的高烟囱、条形或鳞片状木板条外装饰、小外廊、两层三层或一层的架构,都带半地下室,正门前有小楼梯。感觉和青岛一些建筑相似,只是这边基本不用石材,但院落更加开放通透,似曾相识的亲近感,滋生了家的感觉,越看越喜欢。

砖有各种颜色,红色为主,想起了青岛家乡的红砖洋房,我儿时住的院落,不过这里的砖有特色,中间有一凹槽,这不就是材料力学定义的中立面吗,砖在受力断裂时这部分空间即使有材料也不会受力,所以就除去了,既减轻重量节省材料,又不影响强度还隔热保温,砖的中空和水泥电线杆是中空都是一样的道理,正如机关里裁减那些只吃饭不做事还爱搅合的冗员,何乐不为呢。

注意到我们路边的house,许多都没有大的外廊和廊柱,第一反应是大概建得比较晚,已经不兴这个了,一些有廊柱的,大约都经过整修重建,窗子改为塑钢窗框、立面放大、外廊廊柱大都是金属柱材。想想吧,即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建的,也有七八十年历史了,这边气候干燥低温,虽说木材可以用八十年,也都到了期限需要更换啦,没准以前大都有鳞片状的木板外墙装饰,以后被拆除了也未可知。幸好这条路还有一些房子保有这些木板装饰,让我一睹维多利亚时代popular建筑之容颜,而大多数类似建筑或许都已淹没或正在淹没于历史进程中了。

后来问了女婿这条街道的历史,他说,fifty years. 原来建得比我料想的更晚,才五十年。这里除了个别追求现代时尚的主人大幅改造了住房,大都都保留了初建时的原貌,怪不得和典型的维多利亚风格差别明显呢。嗯,后维多利亚,没错。

走在山坡路上,晨曦中枝叶闪烁,五颜六色的草花竞放,黑色的、褐色的松鼠在奔忙,红胸鸲、黑衣鸟和蓝颈鸲在飞翔,不由想起了刘禹锡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里的意境也有些像啊,斜阳,草花,飞鸟,维多利亚时代的那些小生灵看到世事变迁,会有怎样的感想呢?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昨天上午在去Chinatown的路上,顺便仔细观察了broadview street 街道两旁的house,这些才是典型的维多利亚建筑。这里开发肯定较早,那时居民比较少,地也便宜,房子个头都大,一般有十几个房间。略显沧桑的外形,昭示年代的久远,起码八九十年以上了,大的木质外廊,多个木制廊柱,有的已经油漆剥落,部分腐朽,复杂的外墙装饰,鳞片状木板条大面积铺装等等,有的房间的外墙突出呈多边形,增添了采光面和墙面的起伏变化,有的在拐角处有的还有各式塔楼,带有圆顶或尖顶,这也是一类维多利亚建筑的特色。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不由想起了青岛我儿时住所附近龙口路一座小楼,就是带有拐角塔楼的,只是更加小巧,甚至可以用袖珍形容,原来也是维多利亚式的。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游一番再回首家乡,曾经沧海回看水,除却巫山再观云,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建筑也是一门艺术,窃以为和雕塑一样,除了实用功能外,也是艺术的凝固,赏心悦目之余,倾听她无声诉说着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让人欲罢不能耶。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散文集,“回忆与思考”之走笔多伦多(6)维多利亚?边看边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