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红楼梦》,教你闻香识美人

白先勇先生曾说,《红楼梦》成书于十八世纪的乾隆时期,那正是中国文化到了最成熟,最极致的巅峰,即将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这是一本写在顶点的书。

某种意义上来说,曹雪芹所书写的,不只是一个大家族的繁华和衰落,在潜意识中,他同时感觉到整个文化将要倾颓和崩溃的预兆。“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他以一个天才作家敏锐的第六感,写下了这本书。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红楼梦》不单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也是一部对大时代的变幻,大传统的式微,人世无可挽转的荣枯无常的一首千古绝唱的挽歌。

康乾盛世之后,《红楼梦》之后,清朝国运渐渐衰落下去,与之同步的是文化的衰落,近代的一系列战争,从物质到精神,对传统文化的荡涤和清扫,几乎都是破坏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在一次次的清扫和荡涤中,在文化的血脉上,几乎被斩断了与过往的联系。

经历了近代工业革命的洗礼,整个世界的风潮都趋向简洁与效率,趋向实用和方便,人们追求简单易懂的消遣,快速的消费和娱乐,只求享受而不求甚解。

但还好,我们还有《红楼梦》,它是一场太繁华,也太荒凉的美梦。在那些字里行间,保存着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生活细节,我们得以在其间捕捉到吉光片羽,闭上双眼,翕动鼻尖,依稀捕捉到过往岁月里那几欲飘散的香尘。

《红楼梦》那幽微的审美,在视觉,也在嗅觉,我在阅读中最敏锐的部分,在脑中形成立体感触的部分,大多都来自于书中的植物和香味。当《红楼梦》的大幕徐徐拉开,第一个场景便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荒、无、青”,三字便带出一片青翠缥缈,杳无人烟,植被繁茂的深山空景。

之后故事追溯到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神瑛侍者以甘露,日日灌溉绛珠仙草,木石前盟就此结下。

另一重奇境是太虚幻境,在宝玉的梦境中,它是仙花馥郁、异草芬芳的,是绿树清溪、飞尘不到的所在。而太虚幻境在现实中的投影——大观园,则更是满目青绿,出尘脱俗。李纨曾描述大观园“风流文采胜蓬莱”,蓬莱是神话中的海上三座仙山之一,而“蓬”和“莱”都是植物。

曹雪芹是深爱植物的,他曾细细描画过大观园中的一草一木,也曾为落花可能被玷污的命运担心。植物是有静气的,安静而且干净,美丽却也脆弱。

再看大观园中的地名,也几乎都与花草植物有关:沁芳溪、栊翠庵、蘅芜苑、紫菱洲、稻香村、藕香榭……宝玉和女孩们在这个天真烂漫的世界中,饮茶作诗,嬉笑玩耍。

不单是屋子,从他给十二钗取的名字也可以看出,在曹雪芹的世界里,这些女子一定都是有颜色的,在回忆里留下一片风景。晴雯,是一片火烧云,壮烈,艳丽,美得灼伤双眼。袭人,是似桂如兰的一个小花园,春意融融,温暖而熨帖。宝钗,自然是一片大雪,曹雪芹无数次用雪的意向来描述她:金簪雪里埋、山中高士晶莹雪。

宝钗是白色的,而黛玉却是黑色,更准确地说,“黛”其实是很深的近乎黑的青色。如阴霾,如美人之眉,是水墨中的远山,哀愁,迷茫,触不可及。恰似那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尽的绿水悠悠。

《红楼梦》的女子们也都各有独属于自己的香气,这不奇怪。美人从来都是与香分不开的,几乎所有和美人有关的东西,都可以用芳香来形容:香腮、香唇、香肌、香汗、香吻、香闺、香鬓,芳名、芳龄、芳踪,怜香惜玉、国色天香……说“香”是女性最重要的转喻,也不为过。

整部《红楼梦》,也贯穿着焚香、熏香、闻香、佩香、上香、香品、香具、香物……可见清代用香之盛、之精、之广,也可窥见一个时代文化的精致与繁华。而反观现代,用香的文化早已衰落,不光是用香,穿衣、建筑,种种方面,人们都越来越讲究简单和实用,而不是精美与幽微。

这固然是现代精神对古典文化的全面席卷,也同时意味着生活价值观的改变。中国经过百年的革命动荡,那些悠久文化与精神传统正在慢慢衰落。虽然现代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不容小觑,然而,生活的艺术如今在很多人眼中已经变得鸡肋,人们不再懂得欣赏其中的精微之美。

人常说,三代才能养出一个真正的“贵族”。三代,也就是近百年才能培养出来,这种贵族的“贵”,到底是什么呢?当然不是知识,知识可以突击学习,也不是拥有多少奢华的物质,只要有钱,再贵的东西也买得到。在我看来,真正的贵族,他们所养的,是一份敏感。

比如在栊翠庵里品茶,刘姥姥一口就喝干了妙玉名贵的老君眉,还嫌弃味道太淡,这就是普通人和“贵族”真正的差别。贵族家庭日积月累培养起的那一份精细的感觉,反照出我们的感觉是多么迟钝。人与人的差异,真不单单是物质的丰富或匮乏,也是自身感受能力的敏感或麻木,敏感的人能够分辨出事物中极微小的差别,而常人则没有这种能力。

敏感,是神经系统的发达,无论是眼耳口鼻舌身意,浑身都是小小的触须,能够体会到常人完全体会不到的层次。所以,他们的乐趣,比别人高妙,但他们对痛苦的感受,或许也胜过常人许多倍。

《红楼梦》之贵、之美,就在于处处可见这种敏感,这是曹雪芹前半生的生活中自然带出的气息,他人模仿不来。比如宝玉去袭人家里做客,袭人立刻拿了手炉,放上梅花香饼子,给宝玉暖上。也不让吃别的,只单拿了几颗松子,细细吹干净,再托着送到宝玉嘴边。这大概都是他曾经真实的经历。

这种生活里养出来的孩子,必定敏感异常。黛玉就是最典型的一个。她为什么爱哭?用湘云的话说,她是心窄,其实就是非常敏感。黛玉是个活脱脱的豌豆公主,十层被子下的豌豆也能让她睡不着觉,哪怕有人暗示一下她长得像戏子,她也会受不了。而刘姥姥呢?在田埂上也能倒头就睡,心也大,被人当“女篾片儿”逗乐也没事。

但也正是因为,黛玉有这样敏锐的感受力,才能写出那么多美好的诗句。有很多美到极致,美到幽微的东西,非黛玉这样的人,只怕都无法创作出来。她和她的诗句,都是需要精心呵护的花朵,美到令人惊叹,脆弱到让人不忍。

刘姥姥也许不在乎要不要用香,但是黛玉的生活里一定少不了香,而且他们会对香有精微的辨识力,每一种香,用在什么场合,什么状况下,分毫不错。香,培养着他们嗅觉和精神上的敏感,正如精致的饮食与衣服,高雅的书和艺术品,逐渐形成一个氛围,天长日久的生活着,在每一个细节中沉浸着,才能养成一个举手投足都不再粗糙的真正的贵族。

我们今天谈香的意义,也正在于此,香本身只是载体,重要的是它背后呈现出来的微妙的部分。香与其他所有艺术形式不同,它无形无影,如烟云聚散,也因此,它需要最敏锐的感官和直觉,才能品味出其中精妙的美。

在品香的过程中,最细微的感受力会被培养出来,把人带到一个从来没有踏足过的美的世界中,那是一个与当下讲究实效,过分刺激感官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境界,是《红楼梦》中曾经有过,但现在已经失去了的世界。

那个世界,如今已经如同海市蜃楼一般消失无踪,留给我们的只有传说。

繁华事散,但作为后人,我们或还可以捕捉到些微的香尘,闭上眼睛,在这余香袅袅中,我们似乎回到往昔,回到康乾盛世,回到了《红楼梦》的大观园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纸《红楼梦》,教你闻香识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