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子器件与IC设计基础_第三章_双极晶体管_第一讲

图片来自课程视频,侵删

引子


PN结一方程

PN结有此方程,要是一边的输入是JN/JP,另一边的输出是JP/JN,那么就有了稳定的放大特性不是吗?可惜的是PN结每一个端口都是既有电子电流又有空穴电流流过。

于是思考如何才能将JN与JP分开到两不同端口,从而得到放大特性。


在开始之前先讲学习一个电子器件究竟要关注它的哪些方面?老师给出了如下解答,很受用

学习器件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1.器件的结构:

a.器件由哪些半导体区域按什么样的方式构成

b.每个区域的杂质分布是什么样的

2.工作原理:主要是载流子是如何输运的,这样的输运会导致器件什么样的特性

3.参数和模型:比如晶体管的直流电流增益系数α/β

就像高中学化学时说的,结构决定特性,先了解结构,之后知道工作原理,最后变成电路学的理想模型(即数学建模)


第一讲我们讲解双极型晶体管的几种典型结构,以及杂质浓度在各区域的分布


定性:两个方向相反的PN结很近地靠在一起

典型结构一——圆形结构


圆形结构

上面是俯视图,下面是侧视图:利用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即可理解这些图之间的关联

问题:为何要使用重掺杂?

答:为了形成欧姆接触,相当于只有一个小电阻串联在电极上。否则会形成金半接触,相当于电极上串联了一个二极管,肯定会影响BJT本身的特性。

再问:那么为何基区接触不采用欧姆接触?

答:这个我也不清楚,需要问老师了。个人觉得讲道理是要使用欧姆接触的,可能是因为工艺问题?理论上是要的。

典型结构二——梳状


梳状结构

有了圆形结构的基础,结构也不难理解。

典型结构三——集成电路中的BJT结构


俯视图


侧视图

问题1:为何N区之外还要包裹一层P区?

答:我们知道集成电路中所有晶体管都在一起,那么如果没有外P区,两晶体管之间的N/P区会接触等位,影响了器件的独立性。而有了外P区之后,将该PN结反偏即可形成高阻区使晶体管隔离。

问题二:外P区与接触的N区间为什么要加一个高掺杂区域?

答:作用一:方便导流基区输运过来的电流,高掺杂区电阻值更低

作用二:我们知道任何两个方向相反的PN结都可以视为晶体管,那么其实有了外P区之后,相当于有了一个PNP晶体管,但我们本身是不想要的,这称为寄生效应。所以加一个重掺杂N区,使集电结变成了隧道结,那么就失去了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与特性,消除了寄生效应

一些重要的结构参数


结构参数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基区宽度与有效基区宽度区别:有效基区宽度指基区宽度减去耗尽区/空间电荷区的宽度

杂质的分布——两大类


杂质浓度图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均匀浓度与缓变浓度后都加了基区二字,为什么呢?

之后会有介绍,猜想与基区是管理载流子的输运有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电子器件与IC设计基础_第三章_双极晶体管_第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