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小记19/28 |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其他学派,儒家思想的经世致用特点极为明显。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在这25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

(1)春秋末期:初创

春秋末期,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公德体系中居核心地位。

孔子说:“失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爱”既是一 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为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 要求人们做到 互利互惠”。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另一方面乂要惠 及他人,利他益众。

孔子还主张“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继承和发展了儒学,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信义”作为它的重要体现,是儒家文化的乂一种重要价值。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与道义 是合理存在的,但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对道义的追求要高于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时,要舍生取义。

(3)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

(4)宋代:理学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朝:心学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心学使得儒学回归根本,但是没能改变儒家思想发展到极端的趋势。


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道德的哲学,教育的哲学,生活的哲学,也是政治的哲学。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 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德治”主张和“礼治”的秩序思想,都对当今政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秦小记19/28 |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