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式成长》共读第4天

2021年9月30日

1、文静老师分享

第二章讲是什么,第三章讲为什么,第四章讲怎么做。

74页最后一段:我们的焦虑正在渗透到孩子身上, 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父母 。但父母本人倘若能够不焦虑, 孩子就能从中获益良多。 当我们没有过度的紧张 、担心 、生气或消沉时 ,我们就能够更好的安抚婴儿, 处理幼儿的行为问题。 并在既不冲动也没伤害的情况下 ,应对自己青春期孩子的短板 。当我们为了孩子而停止焦虑, 是我们只要做到 “别被吓坏” 就已经做出了很大贡献了 。管理好自己的压力 也是使你成为一个高效父母的绝佳方法

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们需要冷静的父母。

生活感悟:老大学走路的时候,特别小心,尽量不让孩子受伤。学会走路后,刚开始也不是很稳,家里4个大人都小心呵护,所以后来大女儿只要有“摔倒”,就需要哄半天,进行安抚。等到二宝学走路的时候“摔倒”时,我和家人比较平静,不会太焦虑担心。现在二宝面对生活中的“小挫折”更能够平静的接受和积极处理。

非焦虑临在——当孩子有挫折时,我是平静的,智慧的。孩子是安全的,是勇敢的,积极的。


2、王琳老师分享:

      观点一:    控制感——指父母因焦虑对孩子的要求,管控。

生活感悟:

①小儿子一年级新生:

第一个安全问题:是不是孩子一个人步行上课不是很安全?

第二个心理问题:自己走孩子感觉更好。有掌控感。

      父母在处理亲子问题时,不在乎外界评价,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尊重孩子选择,孩子有了掌控感,更自信,更有力量。

②关于孩子足球课是否再上的问题。

    当我把“为什么”变成“怎么办”?孩子就自然想到了解决方法。

      孩子想到的方法既满足了我想让孩子运动的想法,又合理了安排时间做了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③晚上看书光线担心对孩子影响,孩子相出了好办法:背对妈妈,这样自己就不会受到灯光的影响,缓解了我对我担心的压力,我又可以安心看书,

    ④你喜欢什么样的妈妈。儿子说:“妈妈只要你喜欢就行”,我很感动。

      孩子是非常想看到父母的感受,只是父母不喜欢让孩子觉察。但孩子天生就是感知父母的感受,我们以为已经藏起来的负面情绪,孩子很敏锐就可以捕到。

观点二:    父母为什么会有焦虑?

情绪问题?工作压力?婚姻中的冲突?

          应对方法

①运用“种子”自己需要先给予再收获。

②学习,提升认知,轻松面对当下问题。

观点三:85页,让家成为安全港湾,就是要记住 ,孩子的生活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 ;他的困扰也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你 。我们在冷静的时候 ,更容易采信这种理念, 反之亦然 。伴着我们平静的状态 ,孩子能感知到自己 ,我们应该让孩子体会一下痛苦的感受 ,而不是给予承担起立马解决问题的责任 。伴着我们平静的状态 ,我们也不至于对孩子的事儿草木结冰 ,经不起一点儿风吹草动。 当父母和孩子各自的快乐感受割裂开始 ,当父母都能接受妈妈当下开开心心, 而他12岁的孩子并非如此的时候 ,父母也就更容易给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种种支持 。我们经常向那些闹心孩子的父母强调 ,虽然他们几乎从未直接导致孩子的问题 ,但他们的种种反应, 成为家庭交互间的一部分 。而这种交互经常让他们从首席顾问的角色中抽离 变成了祥林嫂 。

非焦虑临在

焦虑的原因:能力解决不了当下问题是焦虑根本原因。

①传染:情绪会传染。(脑科学分析而得)

②顾问:情绪平和是做顾问的情绪基调。

③控制:胜任力自驱力

④边界:当我成为一个非焦虑临在,我不因他们有焦虑的时候,不影响孩子。不因孩子有情绪影响到自己。做平和安静的父母,做孩子的榜样。


主持人娇娇老师

从以上老师分享可以看出:控制情绪,给孩子营造一个平和安静家庭氛围很重要。


3、陆虹老师分享:

观点一:通过延迟满足,孩子获得了更强的掌控感。

《论语》述而第七,第二章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为什么孔子能够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而识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延迟满足感。延迟满足感越强的人越容易做成大事儿。而这里的延迟满足,同样代表人的掌控力。

这就让我联想到了现在正在读的《自驱型成长》,想要拥有掌控感,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刻意训练,延迟满足就是其中的一项。大家还记得“棉花糖实验”吗?首先我们会告诉孩子们,延迟吃到棉花糖的好处和意义何在。其次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后要让孩子获得愉快的体验,因为他延迟吃棉花糖,最后而多获得或者更快乐。因此通过延迟满足,孩子获得了更强的掌控感。

观点二:当父母把学习的本身作为乐趣和享受,而不因为没有得到外界的正向反馈而怀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做一个自信、内心强大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书中P86页“养育中最首要的一点,是欣赏你的孩子”如何在生活中欣赏你的孩子,享受在养育过程中的乐趣。孔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永远不会停止,不会满足。教人的过程也非常富有乐趣和享受。那是因为在这个坚持的过程当中,他把学习的本身作为乐趣和享受,在这个过程当中享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不会因为在某国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没有得到外界的正向反馈而怀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掌控感”和“幸福力”非常强。          欣赏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就不满意。而是欣赏孩子的努力,欣赏孩子的敢于体验。


4、杨迪老师分享

观点一:父母当非焦虑临在:营造“避风港”、“充电站”似的家庭氛围。

家是讲爱讲情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
家是需要爱流动的地方,家庭氛围很重要

焦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成为一个让孩子看见我们就很安心的人。我们可以:

①不能时刻关注孩子,因为时间一长容易发现孩子的缺点,而后想去改变,改不了就焦虑

②放弃改变别人执念,

③不可以决定让孩子多快乐,但可以决定让孩子少些不开心?

④让自己感觉好,不需太担心。

观点二:一念之转:

这件事是真实的吗?

这件事是真的真实发生的吗?

如果不是真实的,就放弃这种想法?

(镜子理论)78页:焦虑压力这种病毒到底是怎么传播给孩子的呢 ?

        孩子的杏仁和感受到了威胁, 并在其他人身上发现了焦虑、 恐惧 、愤怒和沮丧 ,如果周围人压力太大, 他甚至能从这个人的汗水中感知到恐惧和焦虑 。其次 ,前额皮质也就是“领航员” 包含着大量的所谓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似乎能够模仿一个人所看到的事物 ,因此对于像共情这样的情绪功能来说 ,他们尤为重要 。恰恰是这些镜像神经元 ,能让孩子通过观察来学习, 但他们也让孩子复制了来自父母的焦虑。 孩子看到什么也就成为什么 。这个过程从婴儿就开始了 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压力很大 ,这些新生儿于那些父母更加平静于自信的新生儿相比 会哭的更多 ,也更容易变得大惊小怪 。

      从当下抽离出来,觉察当下问题、情景、自己的感受,而分析问题而后再行动,否则我们的行为会背“情绪脑”控制,做一些后悔莫及的事儿。

观点三:

我存在:我一……就……的思维。其实一定要改变这种直线思维,要培养自己多元、立体思维。放手,放轻松,让孩子多体验。


5、李铮老师分享:

如果带着恐惧感受到什么就会发生什么?担心就是诅咒,放下担心是祝福。

爱的过猛容易不轻松,担心多一些。多给孩子积极暗示。乌鸦嘴特别灵验就是如此。

担心是一种诅咒,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建立正面标签,事随心走。

94页第二段:避免出于恐惧感来替孩子做决定 。如果你发现自己想着“我害怕 ,如果我现在不这么干 ,那么——”    请立即停下, 要做你当下想做的 。而别做那些“防范于未然的事情 ”。如果你带着恐惧感去行动, 往往就是怕什么 来什么 。

    在婚姻家庭里,一个女人很重要。

      一个妈妈角色和妻子角色很重要。


6、宁夏老师分享:

观点一:孩子的控制感和父母的边界感 成正比。 父母的边界感越强 ,孩子的掌控感就会越强 。

    父母经常以“批评”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其实平和安静的父母 ,更能给予孩子力量 。

    生活案例分析:朋友买了辆车,老公会经常在旁边提醒。最后朋友生气。感觉老公在超控方向盘。

      观点二:如何成为非焦虑型父母(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欣赏自己的孩子和给孩子平静的家

      父母通过焦虑渗透、二手压力给孩子带来的伤害非常大。避免这种伤害我们可以:

①进门之前笑一笑

②欣赏自己家孩子,不惧怕、不担心。全家一起。

③送给孩子一双“鞋“”胜过一切红毯。

让孩子自己体验,我们没有办法包孩子一生平安

④自我接纳,静观。

⑤降低音量,及时觉察情绪有波动。

⑥和孩子沟通时,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并且引导孩子以后怎么做?

没有完美的父母,但可以先选择做平静的父母。

7、娇娇老师分享:

      设定界限不是苛责。

当今许多父母都过多劳累,寻找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几乎不可能的。所以放下。去解决自己当下可以解决的。

在力所能及和我情她愿的情况下设定界限(我没记录上,自己感觉是这意思,对吗娇娇老师?)

刻意觉察这个事儿遇到的是什么问题?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

8、素红老师分享:

通过买书的案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9、姜杰老师分享:

选择案例分析自己的观点。这样更直观。

案例:孩子报社团,老师咨询的意见?

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才是最实实在在的,最具有温度的,最有力量的,最打动人心的。所以不必等到我们很完美再行动,现在就可以立即出发。  承认自己有阴影的部分,因为,人,本就一切具足。(通过素红老师分享有感而发,同时也提醒自己要向素红老师,同小伙伴儿们学习,向姜老师看齐)

主持人:娇娇老师——一位细心、热心、大爱的主持人。每次都能发现我发现不了的细节问题,并给予我支持和鼓励。谢谢您。

感恩各位老师分享。感恩陆虹老师、宁夏老师提供的分享资料,让我的记录更加完整。谢谢!

记录员:聂小燕。记录不当之处请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驱式成长》共读第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