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的优越感

有个同学,年后刚到乌鲁木齐投奔亲戚,她前两天在电话里向我抱怨说:

好歹自己也是985毕业,毕业三年收入不说多高,但在我们班里还算是拔尖的,到了这里,完全被人当成了乞丐:表姐不要的衣服鞋子包包,退休下来的凉拖和棉拖,甚至姨妈外出应酬打包的饭菜,都给她送过来。

她住的地方,是姨妈朋友工地上的大棚,15平米左右,里面是一张双层单人铁床,锈迹斑斑,墙角堆满了铜铁接头和螺丝。

搬进去那天,她听见姨妈和过来帮忙的阿姨说,乡下来的,吃住都不讲究,太好的地方她们还不习惯。

纳尼?阿姨,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您没见过难道没听说过?况且,人家家里,生活条件在当地是出名的好。

同学最后说,不是不知感恩,实在是不舒服,那种高人一等,卑微施舍般的优越感。

没错,卑微的优越感。

只要一方稍微强那么一点点,这种强就会化作一种优越感去歧视同一阶层中比自己更为弱小的人。

同学的阿姨很强么?他们都是石化公司的工人,工薪阶级,住单位的家属楼,儿子大学毕业房贷才还清,用的最普通的代步车。

按照消费水平划分,连小康都很勉强。

他们的优越感从何而来?来自于骨子里对自己天生优良的自信和偏见。

不仅城里对乡下偏见,本地对外地,城市跟城市之间也有偏见。

北京是皇城,天朝上国,所以北京户口很了不起;上海是魔都,经济中心,可上海人排外是出了名的;河南是大省,农民工输出最多,但很多工厂招人要求河南人除外。

那么农村本地呢?

当初待产时,回婆家小住,那是在城郊乡下,我结识了街对面同样待产的淼淼,我们的预产期差一个星期,相继生产,坐月子,办满月,后来再见面竟生疏起来,不再串门。

婆婆说,咱家生的男娃,大家都高兴;她们家生的女娃,不好意思出门。

婆婆说的兴高采烈,我却听着有一丝骄傲在里头。这,也是一种卑微的优越感吧----不然,生男比生女的高明在哪儿?

盖房子,有的咋咋唬唬借钱也要三层小洋房,哪怕上面两层没人住,只要房子比隔壁的看起来阔,没钱买玻璃窗,吃饭馍馍就咸菜,心里也是高兴的。

更不用说结婚和装点门面的车了。所以,过年回到农村,许多人家门口停了小轿车,人们穿金戴银,生活好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农村攀比之风盛行,人们要紧牙关东拼西凑也要守住心里的那点优越感。

前两天,有一个“客单低于128元的不能找为女朋友”的消息刷屏,里面数据分析的有理有据,认为客单低于128元的女孩子爱计较,穷还不讲道理,为了几块钱能纠缠半天。

在得到,罗胖说道一个例子,两位女士坐在你的跟前,一位化妆精致的妆,手里拿着十万一个的包包,跟你侃侃而谈最近有什么新款上市;另一位衣着简朴,气质内敛,手里拿着一本英文版经济学人,娓娓道来最近的全球经济形势。哪一位更有品味,生活品质更高一些?

有人愿意在宝马里哭,以为宝马是豪车,优越感十足;有人喜欢到处炫耀,以为拎着名包带着名表喝着下午茶,优越感十足;有人张口vc闭口pe,以为满嘴名词概念优越感十足。

其实,只知道盯着吊牌看价钱的人,和整天盯着屏幕上客单率看的人,层次也不见得有多高,以为数据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选择权就在自己手中,不知自己才是别人手中的数据,是别人筛选和分析的对象。

有一个笑话:

国庆长假,下楼拿外卖,偶遇同一单位的小王,我们相视一看,随即装作不认识,默默飘过。因为,按照朋友圈里说的,此时他在三亚游泳,而我应该在--马尔代夫晒太阳。

缺什么,秀什么。

费好大劲,终于在朋友同事面前赚到了一些优越感,但吹泡泡自欺欺人,戳破的那一刻就尴尬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卑微的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