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3 古诗三首

谁拨弄了诗人的情弦?——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寒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人们总是用一颗充满诗意的心去对待生活,用富有文采与言简意丰的诗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感情。每逢佳节,诗人的情弦更易被节日氛围所触发。在诗的世界里,牛郎与织女真能在星汉灿烂的银河上团聚吗?中秋节会引起怎样的秋思?寒食节又流传着什么悲戚动人的传说呢?

一、牛郎星和织女星真能相会吗?

夏夜繁星满天,由星星组成的银河纵贯深蓝的天空,让夜空看起来异常美丽。在银河两边有两颗明亮的星星,它们就是《迢迢牵牛星》里提到的牛郎星和织女星。

关于牛郎星和织女星,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传说,牛郎是一个孤儿,依靠哥嫂过生活。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和哥嫂分家,但只分到了家里的一头老牛。这头老牛很有灵性,有一天,天上的几个仙女下凡游玩,在河里洗澡。老牛让牛郎拿走了织女的衣服,织女没有衣服回不了天庭,就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王母娘娘查知此事后非常生气,亲自下凡押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就折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只好允许牛郎与织女每年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会一次。这就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的由来。

在古代神话里,牛郎和织女是一对恩爱夫妻,他们每年七月初七都能相见。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牛郎和织女永远也不可能相会。

牛郎星是天鹰座中最明亮的恒星,天文学上称之为“天鹰α”,它两边有两颗稍暗的星星,传说是牛郎的一儿一女。三星相连形如扁担,也被称为“扁担星”。

与牛郎星遥遥相对的明星就是织女星,天文学上称之为“天琴α”。它们都比太阳大得多,亮得多。这两颗恒星隔得很远,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是16光年。

16光年有多远?太阳光每秒走30万千米,在1年里走完的路程就是1光年。要走完16光年,即使牛郎每天跑200千米,也要跑21.5亿年才能见到织女;即使牛郎开飞机,按每秒11千米的速度来算,也要45万年才能飞到织女身边,而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也不过5000年。即使牛郎有孙悟空的本领,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那也要连翻9亿个跟头才能见到织女。

所以,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实际上他们是不可能见面的。

二、赏月与螃蟹最配

赏月,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尤其是八月十五赏月。八月的天气秋高气爽,八月的天空空明澄净,中秋节的月亮最圆最美。

唐朝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一诗中就写出了八月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中的美景。在这样的美景中,若有美食相配,有亲情相伴,是不是心情更美呢?看看儿童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是怎么说的吧。他在散文《忆儿时》中,就回忆了一家人聚在一起赏月、吃螃蟹的幸福时光。

文中,丰子恺的父亲说蟹是至味,而且还把吃蟹分为外行和内行。外行常常被蟹螯上的刺刺到,使手指出血,蟹肉也剔得不干净。在丰子恺眼里,父亲可是吃蟹的内行,他有一套吃法:“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里的肉怎么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么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能把蟹肉剔除得非常干净,不浪费,把蟹肉积到蟹斗里,吃得非常精致和享受,吃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让丰子恺很是佩服。

美食可以吃到很高的境界,赏月又何尝不是。在《十五夜望月》中,诗人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同是望月,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想法。

古往今来的诗人写下了很多绝美的诗句,来抒发赏月的心情。像苏轼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写出了自己对美好月夜的留恋,对仕途不定的感慨。而李白面对明月则吟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迷乱”,表达了欲醉欲仙的清欢。

吃着螃蟹赏月已是很美的享受了,若能发一点秋思则是更高的境界。面对菊黄蟹肥、良辰佳节,我们会发出什么秋思呢?抑或是不落窠臼,别有情趣呢?

三、一首诗,让韩翃人生起飞

你有没有幻想过,如果你能言善辩、妙语连珠,哪天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便有机会被任命为大官呢?这种事不是完全没可能,至少在唐代大诗人韩翃身上,它就真真切切地发生了。不过让韩翃人生起飞的,不是他的能言善辩,而是他创作的这首《寒食》诗。

韩翃从小学习刻苦。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他终于在天宝年间考中进士。起初他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赏识,只在地方担任了几年幕僚后,就回家过上了悠闲的隐居生活。

韩翃平时爱好写诗。他的许多诗脍炙人口,诗名逐渐传遍天下。这首《寒食》就传到了唐德宗的耳朵里,得到了唐德宗的赏识。说来也巧,正好知制诰的职务出现了空缺,唐德宗就下令让韩翃入宫,接替这个空缺。

办事的宰相问唐德宗:“皇上,朝廷里有两个进士都叫韩翃,不知您要提拔的是哪个韩翃?”唐德宗立即在御用宣纸上挥笔写下《寒食》诗,并亲自批示说:“写了‘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于是,韩翃从一个隐士,一跃成为天子的近臣,专门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令,受到天子的重用。

孔子曾经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身负才能的时候,不要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本领就好了。就像韩翃,他文采斐然,虽然一开始没有得到重用,但是他的才能逐渐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德宗发现并得到了赏识。

四、说说寒食节的那些事儿

说到寒食节的起源,我们就要提到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了。

据史书上记载,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因为吃不上食物,快被饿死时,介子推割掉自己大腿上的肉为他充饥。等到晋文公成为君王,分封当时立功的大臣,却单单忘记了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的介子推一直隐居在山林里,也没有去找晋文公。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却拒绝了。他躲在山林里,几日几夜都不出来见晋文公。晋文公想到一个主意:要是我在山里放火,介子推岂不就被烟熏出来了?于是,他命令人放火焚山以逼迫介子推露面。但介子推十分倔强,宁肯抱着母亲烧死在一棵树下也没有出来。大家为了纪念这位忠贞之士,就在介子推去世的这天不生火做饭,改吃冷食,这一天也因此被称为寒食节。

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诗,以追述寒食节的来历表达了对介子推不慕名利的赞赏:

寒食

(唐)卢象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据说寒食节的起源还与改火有关。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带来的危害又让他们心存恐惧,他们认为火有神灵,所以要祭祀火。古人认为,三月过寒食节的时候最容易起火,所以从寒食节起禁火三天,到清明节重新起火,称为“改火”。

既然要吃冷食,百姓在寒食节这天吃什么呢?据《唐六典·膳部》里记载,寒食节要吃麦粥,用大麦和粳米磨碎后煮粥,拌入杏仁碎粒,直到冷却后再拌入糖稀吃。

“御柳”还是寒食节的一档皇家特别节目。

寒食节时,家家户户本来都要禁火,但皇上会给公侯之家赏赐蜡烛。在皇宫里,宫人们比赛钻木取火,谁能最快从榆树、柳树中得到火种,谁就会得到皇上的奖励。接着,皇上就把这取得的“新火”赐给近臣。所以韩翃在诗里说:“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3 古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