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里要给大家讲的是,大明朝靖难之役后发生的一段故事。
01
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六月,金陵。
燕王朱棣率靖难大军,兵临京师城下。
一时间旗鼓蔽天,杀声阵阵。朱棣誓言“清君侧”,欲破城而入,推翻亲侄朱允炆的建文政权。
城外是惊蝉失林,鸦雀匿迹。城内是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建文心腹,兵部尚书齐泰与近臣黄子澄,远在京师之外募兵未归。众臣各怀异心,有人骑墙纠结,有人建言求出,也有人义愤填膺。
翰林苑方孝孺等文臣,均是百无一用的书生。城中守卫,益发空虚。
在众人七嘴八舌的连篇废话中 ,二十一岁的建文帝是五内俱焚、六神无主,忍不住仰天长叹,痛哭失声。
而靖难之役中,一输再输,都仍深得帝心的草包将军,曹国公李景隆,竟伙同谷王爷开城降敌,卖主求荣。
眼见大势已去,绝望之下,不甘受辱的建文帝在宫中放了一把大火,阖宫自焚。
朱棣入京后 ,顺利接管金陵城,登上皇帝宝座,旋即雷霆手段,血腥清洗建文眷属、旧臣。
除去早先叛主投诚的部分太监,其余后宫那些幸免于大火焚身的宫女、内官、女官,纷纷被残杀殆尽。
建文帝母亲被幽禁为夫守陵,2岁的小儿子被幽闭冷宫,三个兄弟被杀。
而死忠派如方孝孺、黄子澄、齐泰、兵部尚书铁铉、刑部尚书暴昭、礼部尚书陈迪、礼部侍郎卓敬等数十位臣子,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他们坚决不降,并当众顶撞,对朱棣怒骂斥责。暴怒之下,这些铁骨铮铮的建文铁粉被处以各种惨绝人寰的极刑,并祸延亲眷族人。
兵部尚书齐泰不屈而死,祸及九族,从兄弟敬宗、宰皆死。
太常卿黄子澄,族其家。
兵部尚书铁铉,耳鼻被割油炸,后磔至死。80多的父母被流放、二子被虐杀,妻女充入教坊司。
户部侍郎卓敬,诛三族,没其家。
礼部尚书陈迪,遂凌迟死。宗戚被戍者一百八十余人。
刑部尚书暴昭,先去其齿,次断手足,骂声犹不绝,至断颈乃死。
右副都御史练子宁,割舌磔尸,诛九族。
吏部尚书张紞,逊国后,自缢死。侍郎毛太,燕兵起,数上封事,条方略。紞死,太亦死。
礼部侍郎黄观,锉于市,籍其家。
……
其中最骇人听闻的便是,被诛了十族的翰林学士方孝孺惨案。
方孝孺自幼聪敏,师承大儒宋濂,因才华出众、品行端方,深得朱元璋器重,曾嘱咐太子朱标,要将此人重要一生。
朱标早逝,建文帝即位后,更是对方孝孺信重有加,诏为翰林院侍讲,很快给予升迁。
深受三代皇恩,方孝孺自是鞠躬尽瘁,甘愿肝脑涂地,忠心不二。
作为文臣,方孝孺在建文帝削藩一事中,虽多有建言,却没能提到点子上,与黄子澄这样的书呆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论及耿耿忠心,确令后世之人扼腕惊叹,不得不服。
当日面圣,方孝孺身穿重孝,肃立在宫阙之下,哀悼旧主,痛哭流涕。
因他是清流拥戴的文臣之首,朱棣看他哭号,拒不跪拜施礼,依旧耐着性子,好声好气地命他书写传位诏书。
方孝孺毫不领情,直接夺了太监呈上的诏纸,刷刷几笔写完。朱棣正自得意,以为能凭此诏书,证明自身并非得位不正 。
不等他回神,方孝孺已经怒骂着扔了纸笔,哭喊“死就死罢了,我绝不会写这份诏书的!”
朱棣这才知道,这个方孝孺与那些被处死的人一样,都是冥顽不灵的“奸臣”,根本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竟敢戏弄于他。
既然不肯屈服,不能为他所用,那么,就统统该死!不怕死,那朕一定好好成全你们!
一再被顶撞冒犯的朱棣,怒不可遏,他大吼:“怎能让你痛快一死,即死,难道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
一身白衣,双眼红肿的方孝孺昂首而立,高声喝骂:“便诛十族又奈我何!”
这话瞬间点燃了朱棣强忍已久的怒气,杀鸡儆猴,他一定要让那些不肯臣服于他的乱臣贼子,好好看看,违逆他的下场。
怒气爆棚的朱棣,让卫士割裂了方孝孺那张喋喋不休的嘴,接着,命人捉拿方家九族,外带那些为他喊冤的学生,共873人,硬是凑成十族。让方孝孺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亲友,被一个个行刑屠戮。
随后,痛不欲生的方孝孺,被车裂于街市。
02
就这样,在永乐帝朱棣的血腥镇压之下,人人自危,那些骑墙派更是见风使舵,纷纷归顺。
而这样的血色恐怖之中,仍有一人,引来众人侧目。
建文朝的都察院最高长官,御史大夫景清独自一人进宫,跪拜朱棣乞求归附。
朱棣大开杀戒之后,心情略有好转,见有重臣主动归降,顿时心花怒放。
虽然大家都被吓破了胆,不敢不从,可是眼见这位来降,却很是不以为然。
这位景清大人,与刚刚被屠了十族的方孝孺,可是多年的至交好友,他们可是相约殉国的难兄难弟,京城圈里早已暗中传遍了。
如今他的好友全族尸骨未寒,他就背信弃义,巴巴地来谄媚新主。朝堂上站立的群臣,不由在心里暗骂,相比之下,觉得自己的选择要高尚得多。
朱棣得位不正,杀人立威后更想收拢人心。他才不管,此时殿内降臣们心中各异的小九九。看着这位老熟人,甚是顺眼。
他哈哈大笑,对众人介绍:“哈哈,朕的老相识来了。”
原来,这位景清在建文年间,曾经被任命为北平参议,派去朱棣大本营,协助管理粮储、屯田、驿传、水利等事务。
实际上呢,还兼职监督卧底的工作,就是朱允炆担心他四叔图谋不轨,特意安插到朱棣眼皮底下的钉子。
两人在北平相处之时,早已暗自几轮过招,景清更是敲山震虎,对朱棣多番警告。
本来是眼中钉,这一刻朱棣却异常大度,非但不计前嫌,还让他留任原职,以示重用。
景清当下感激涕零,跪拜谢恩。
从此,侧立朝堂之上,表现得诚惶诚恐,恭顺有加。在新帝面前唯唯诺诺,说话却颇为得用。
众臣不忿,下朝之后往往会对景清冷嘲热讽,目露不屑。
稍微有点骨气的,更是不爱搭理景清这种人。他们虽然不敢冒着抄家灭族的危险,去顶撞新帝,却也不甘就此奴颜媚骨,去对皇上亲信逢迎拍马。
熟悉景清的人,更是不齿他的为人,暗叹“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
说起当初,这景清大人也是个颇有性格的人物,怎么如今才原形毕露,竟是个装模作样的小人。
听说景清,出身在陕西真宁。当初读书确有些天赋,曾连中两届乡试解元,却坚拒入京会试。惹得洪武帝龙颜大怒,下令十年内不得参与大考。
这一耽误,景清直到洪武二十七年,才入京赶考,又中一甲榜眼。实乃大器晚成,先授了编修,后改任御史。曾是众人眼中特立独行,风骨卓然的传奇人物。
而这样一位貌似耿直刚正的官员,如今却贪生怕死,成了新皇帝的舔狗。真是让众人不齿,人心不古,小人难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