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安石其变法的失败之处(李泽栋)

在《苏东坡传》中,有详细写道王安石变法的诸多细节。它改变了国家和社会,也让苏东坡从此走上了屡遭贬谪的道路。而在这些细节中就能找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之因。

王安石本是一个偏远省份的小吏,但因为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贷款法,政绩着实不错,深受百姓爱戴。再加之文章出名,大臣们都急切地想一见其真容。这时的宋朝因为过分的中央集权,导致军赋过重。所以皇帝神宗一再召入朝廷中,以求治国之道。

待到他认为时机正成熟,他满怀信心,在众望之中,来到了京都。因为王安石以前的政绩不错,他三言两语就完完全全的说服了神宗,让神宗百分之百的相信他,相信他能让国家的经济财政问题从新恢复正常。而神宗对王安石的过分信任也是失败的一大原因。

“这项美丽纯正的计划原本是为农民之利益而设,结果竟一变而为扰民,弄得家败人亡。”王安石依照以前的治小地方的成功经验,将其延伸,便成为了王安石变法。变法的目的就是人民不用加重赋税,也能丰盛国库。也就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在1000多年前的农业社会,王安石这一思想,无疑是非常超前的。这导致了周围人的强烈反对,所以改革阻力很大。

而王安石变法最大问题就在于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就比如说,青苗法的实施,将政府改变为对农民的贷款的银行。在农民播种时需要的资金政府能够借给农民,等到丰收的时候,再进行归还。通过这个法律,王安石的设想是能使农民种下更多更好的粮食,国家也能通过收税而获利,两全其美。但事实上因为缺乏完备的市场经济,使得王安石那超前的经济思想,无法与市场形势良好的运转只能借助于政府的强制力量。但王安石又急切的想展示新法的成效和获得人民群众的积极反响,便让办理贷款成绩好的官员提升,成绩不好的官员就理所应当的遭到贬谪的命运。从而让新法变成了强制贷款。人们本来不需要贷款,但又因为强制贷款,所以导致没有钱来还贷。最初的理想贯彻彻底走形,形成了恶性循环,人们民不聊生,早已经违背了最初的“共富”思想。这正是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的体现。

变法失败的一大原因是王安石不得众人之心,与众臣背道而驰。在这以前,他是先锋,是众人所敬仰的,固然受不得反对。“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者,自己美梦发展扩张而后破裂成了浮光泡影,消失于虚无缥缈之中”这当然也是王安石偏执的个人形象的体现“那场战争的悲剧的发生,就由于一个人个性上的缺点,他不能接受忠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王安石其变法的失败之处(李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