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高适为什么能成为唐代官最大的诗人

今天终于去看了《长安三万里》,与其他动画电影相比,这部电影的性价比属实高,40元左右,两个多小时,每一帧都值得无限回味。

电影采用了双线交织的设计,一条线是高适晚年困守边塞,以退为进,首尾联攻吐蕃的故事,另一条则是高适对李白的回忆。

电影大部分内容都是对李白的赞叹,主人公更偏向于李白。据说如果从李白入手,由于李白过人的天赋,观众很难代入,于是编剧找了一个与李白关系最亲密的人,高适,以高适的视角回忆李白。

整部电影看下来,从我的角度看,似乎高适才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主人公。

高适与李白,个性不同,一个沉稳谨慎,脚踏实地,一个洒脱不羁,自由放纵;生长环境不同,一个没落仕族之后,一个商户之子;他们的选择更是不同。

他们都想为官,报效国家,可最后,只有高适是大唐唯一一个为候,官职做到最高的诗人,为什么呢?

今天这篇文章,我就电影两位核心人物,试着分析背后原因。




01 李白:洒脱爱自由的浪漫主义者

李白,天赋过人,但他的伟大不能仅用天赋两字概括,李白背后的努力更需要我们铭记。

他少年苦读,跟着丹丘生寻道数十年,走过大江南北,将读书与行路紧密结合。

李白胸中有才华,他对自己过高的天赋和才华丝毫不怀疑。

李白来到郡太守,想要得到举荐,自信地将自己的诗呈上去,却因为商户之子的身份,被嘲讽拒绝,他挥剑四方,大笑太守庸人一个,有眼不识泰山。

他和高适来到黄鹤楼,挥手想写诗,并且要写在写得最好的崔颢旁边,可看完崔颢的诗,李白摔笔而去,并放下豪言,终有一日,自己会写得更好。

在扬州,他为美人一舞,掏空腰包。

后来,他为了做官,甘愿成为赘婿。

在官场被排挤后,心灰意冷,跳出人世,一心求道。

暮年求道不得,不愿放弃为官入仕的梦,在看不清局势的情况下,写诗十一首,入永王麾下。

后被高适捉拿,还天真地让高适解救自己。




李白天真随性,他可以为了入仕成为赘婿,也可以在心灰意冷时,苦苦坚持日夜只为入道求仙。

他只顾着自己当下的快乐,肆意舞动着自己的人生。

求道不成,入仕为官,官场受挫,再次入道,入道无结果,又妄求入仕。

高适曾说,李白是他见过的最天真,幼稚的人。

这么一看,确实如此。

这大概也是李白的浪漫所在吧!

李白极具魅力,如同天上仙人下凡,心中始终有着自己的一方世界,有独属于自己的浪漫,他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得志时潇洒快活,不得志时甩手不干,李白活得张扬,活得肆意洒脱。

这般自由浪漫,无拘无束的人,当他想进入到规矩颇多的官场时,似乎注定了两者的矛盾。


02 高适: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与洒脱自由的李白相比,高适可谓是坚持一条路走下去的人。

他少年时不负父亲所托,苦练高家枪法。

父亲去世后,为了恢复高家曾有的辉煌,他踏上了去长安的路。

可长安那么繁华,很少有人记得落败的高家。

后来,在岐王有意的牵连下,他借舞枪,希望能得到玉真公主的举荐,可惜以失败告终。

苦不得志,他记得与李白的一年之约,去往扬州,与女才人裴十二对剑,输了。

他这时才明白,自己太过高看自己,于是马不停蹄,回到老家苦修。

一经数十年,他前往军队,俯下身子,从一个小小队长做起,勘察敌情,可惜,也失败了。

他落寞地再次返回故里,又是十年。


后来,他放下自视过高的想法,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摹中掌书记,一做又是数十年。

虽然几十年都得不到机会进入官场,可他从来没忘记过自己的志向,始终脚踏实地,稳扎稳打,读书,练枪,一日不敢忘记,后安史之乱,他步步高升,这才迎来厚积薄发。

与自由浪漫的李白相比,高适更加的现实,他踏实稳定,始终牢记祖上的光辉,一心追求战场杀敌,报效国家。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这话一点不假。


结语

高适与李白,看似不同,但实则都是随心之人。

李白的随心,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走到哪里,活到哪里。

高适的随心,是始终牢记为官报效国家的心,一日不敢倦怠。

我历史学的不够精深,也没有认认真真地了解过李白和高适,这篇文章只是根据电影,有感而发。

影片结束,我也陷入沉思。

大唐盛世,历史朝代,文人骚客,诗词雅句,每一笔每一画都是我们国家的文化。

诗句美,背后的诗人更绝。

那些存在于史书上的人物和诗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味。

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

只要有黄鹤楼这些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有这些诗人的诗,这些人就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长安三万里》:高适为什么能成为唐代官最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