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知识 和 司机知识

这两天线上学习了李善友教授关于《第一性原理》的课程。学习了不少神级大咖的第一性原理、思维模式和方法论,所有的所有都特别有道理,让人五体投地。当我埋首一一详细记录他们的思维模型和方法论的时候,教授极有预见性地问了大家一个问题: 这些神级人物的思维模型和第一性原理都非常非常有道理,到底我们应该向谁学习的呢? 是啊,到底要听谁的呢?谁的方法比较适合我呢?

听完问题,我顿时陷入迷茫。教授接着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爱因斯坦年少成名,经常去各地演讲。一个司机经常拉着他去各个场地演讲。结果司机都把爱因斯坦的演讲背出来了。有一次,司机就跟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先生,我们做个游戏吧。你每次讲的我都背下来了,就那么几句。你下次演讲,我替你说,咱俩换个角色”; 爱因斯坦说好啊,于是司机就在现场演讲,讲的非常好,特别流畅、特别棒。然后下面就有个人提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司机听都听不懂,然而司机很聪明,他淡淡一笑,他说“没想到你们国家的物理水平这么低,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的司机就能回答”。

教授阐释到这个故事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世界上有两种知识,第一种知识是爱因斯坦的知识、第二种知识是司机的知识。所谓爱因斯坦的知识是你真懂,所谓司机的知识是你只不过听过这个词儿、鹦鹉学舌而已。

扪心自问一下,你所学过的知识是司机的知识还是爱因斯坦的知识!尤其一个很不好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满足于司机的知识,听了很多的新词,然后下次再听的时候,就说这个我知道了。盲目追逐新词、新信息反而成为我们学习的巨大障碍;在互联网上、在微信里、在朋友圈里的知识十条有九条半是司机型的知识。我们必须要谨防自己成为司机型知识的那个人,就是所有的那些知识每天阅过了就满足了。

第二层意思是这个司机还是不错的,起码他知道什么时候是爱因斯坦,什么时候是司机。那这其中很重要的提示就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在什么领域是司机,什么领域是爱因斯坦。哪怕在一个极其狭隘的领域,极其微小的领域是爱因斯坦,那你就是厉害的人。 所以李善友教授建议大家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并进一步给出两个具体的建议: 第一. 思考自己的能力圈; 第二. 发现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只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行事;只按自己的原则行事”(芒格),并不断运用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学习、刻意练习,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圈。

教授的提醒和建议犹如醍醐灌顶。 我反思了一下自己所学的那些个星星点点的所谓知识于我几乎全是司机的知识,我没有深究其中任何。小时候错误地觉得文科就是背,理科就是做题。实践证明,当年滚瓜烂熟的背或通篇阅过即可还是挺起作用,表面不傻不笨可圈可点,可是实际曾经的学习基本不走心,不深挖。细思极恐,原来我对知识从来都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沉醉于知识点的简单堆积,忽略了质量;其中的许多只能作为谈资,聊以自慰。

另外,自己根本没有审视过自己的能力圈,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还妄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什么都不想错过。能力圈很小,希望做到的又超越太多,其中的巨大差异只会给我带来无头苍蝇的茫然无力感。万事开头的第一步先认清自己,相对客观的认清自己。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不要再奢望现阶段自己能像别人一样一年读50本书、100本书,自己读书慢,先从一个月一本经典书开始,或者两个月一本,不求多,但求精;添加的公众号也几十个,会看的也寥寥无几,错误的估计自己的效率、时间和精力。应该学会放弃,做减法,少即是多!

昨天在小区听到一个在玩耍的孩子对他的同学们高喊 : 不要把我们有限的生命,浪费到无限的作业中去!哈,我也在心里呐喊: 不要把我有限的生命,浪费到知识点的盲目堆积中去!深挖、再深挖我渴求的某个很小的领域,把我掌握的知识变成爱因斯坦知识。

最后,用教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因斯坦知识 和 司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