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3|感冒发烧七天自愈

七、若自汗出,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流汗不止,摸身体是热的,特别取名叫“风温”,原因是1、医师开发汗药太过 2、病情的转变 3、先发伤寒,在自我恢复过程中再发温病,也会出现“风温”。

八、“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言语难出。若发汗者,小便不利;若被下者,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蒸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风温”简单讲即脱水状态,津液不断流失。血里有水,无水血无法流动。失水时,血液循环不好,影响说话,肺里津液不足,故鼾,脾统血,故身重。

若再下发汗药,小便没了。喝下去的水到胃里就蒸发掉了,只有食物里的水才进入到小肠进入血液循环中,若再攻下,小肠大肠里的食物被攻出来,水的源头没了,津液丧失严重。人体最后一道防线是厥阴,即肝臟,肝藏血、肝主目,肝血里的水沒了,小便失禁,眼睛直。若再睡炕上被火烤,无水的血透过皮肤看便是黄色,严重的易受惊吓、抽筋,若这时再靠近火,病人会更危险。

这一条是讲津液的重要性,生病吃药时一定要护好肠胃中的津液。打点滴只能暂时缓解,水还是会从小便流失,一定要从嘴巴吃下去食物,其中的水由肠胃吸收后人体才能受用。

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于阳”指白天发病,过一个晚上是第二天,算一整天,依次类推足足六天后,也就是第七天白天会痊愈。

“发于阴”指晩上发病,到第二天晚上才是一整天,这样到第六天的晚上会痊愈。

所以得到感冒没有治疗的话,不管是阳病还是阴病,都是六天后好。用了经方,中午前喝,当天中午好;下午喝第二天中午好,因为经方能调节阴阳平衡。

十、“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无论三种(中风、伤寒、温病)中的哪一种,一个星期会自愈。如果未好,传经时会先进入阳明经,故在还未进入时,扎足阳明之原穴足三里,以阻止病进,但这要等过了六天后再扎针。

十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病要好的时候从巳时到未时,即厥阴、少阴、太阴,这个顺序是逆时针,代表病在退。中午时候是阴之尽,阳起时,故阳病在中午胃口恢复,代表病好了,阴病恢复胃口在半夜,亥时、子时、丑时。同理,臟有病,其愈时半夜恢复胃口;腑有病,其愈时中午恢复胃口。胃口恢复是病退的标志。

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中风”解表后还有一点点未好,再过十二日会好。

十三、十四、病人身大热,反欲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第一种情况是表热里寒,真寒假热;第二种情况是表寒里热,真热假寒,处方时只管真不管假。而如果辨症是“上寒下热”,同时要开去寒的药和去热的药。

张仲景只分阴盛(实)、阴亡、阳盛(实)、阳亡,不谈阴虚。他在治病时多用阳药,不用补药,顶多小补用炙甘草,中补用大枣、白芍,大补加人参。所以治病时不用补药,用治病的药,正常时才吃点补药。

你可能感兴趣的:(《伤寒论》笔记3|感冒发烧七天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