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1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最近在追热播剧《清平乐》,所以对宋朝的一些人物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前文介绍了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而今天,想用单独的一篇文章,来追溯下为“变法”而奔走一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 

王安石
初露锋芒

公元1021年12月,王安石出生于临川(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一个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龄稍长,跟随父亲游历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

游历各地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

在庆历三年(1043年),王安石回想起与老家方仲永的几次会面,提笔写下《伤仲永》一文,也是我们初中时候学过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五岁便能写诗的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遭遇,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意气风发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登飞来峰》。此时诗人只有30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内心的豪情。

登飞来峰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宋仁宗举荐,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

公元1054年,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这篇我很喜欢引用的《游褒禅山记》。12年后(1070年),王安石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应该也是这份“探险”精神在激励着他。

《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褒禅山
宦海沉浮

嘉佑三年(1058年),调为度支判官,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1了变法主张。然而,宋仁宗并未采纳。此后,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均推辞不就。 宋英宗继位后(1063年—1066年),屡次征召赴京任职,王安石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神宗十分认同,这是他们第一次思想碰撞。

终遇知音、激动不已的王安石写下了这样一首词《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姜太公钓鱼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确立法度,颁行新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这首耳熟能详的《元日》。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等。

王安石变法

然而,变法并不顺利,其反对者如司马光、苏轼等也多次质疑,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诉说变法之害。同年四月,慈圣和宣仁两位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宋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熙宁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写下这首传诵至今的“乡愁”诗:《泊船瓜洲》。此时的他,已并不如第一次拜相的激情澎湃,而是隐隐显露辞官归乡之情。

泊船瓜洲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同年长子王雱病故。十月,王安石辞去宰相,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次年,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

元丰二年(1079年),再次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

退居钟山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再次被罢相,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今江苏南京)。其诗歌再不如以前那般“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

《书湖阴先生壁》是王安石题在邻居杨德逢(湖阴先生)屋壁上的一组诗。 描写了清新、娴静的生活。

书湖阴先生壁

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也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归帆 一作:征帆)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衰草 一作:芳草)

桂枝香·金陵怀古

然而,此时作者孤独心态和也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之处,遂写下《梅花》。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当噩耗传到曾的“政坛冤家”司马光耳中,他立即抱病作书:“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今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之后,朝廷根据司马光的建议,追赠王安石为获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4-11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