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孩子跟你说什么,学会不评判的倾听。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对自己不敞开心,啥话都不跟父母说,问也问不出。这是因为他受伤了。
比如女儿跟父母说,班里好几个男生喜欢我呢。父母立刻焦虑担心,开启教育模式:小小年纪,要专心学习,不要被这些事情分神,你得注意保护好自己……本来孩子想要跟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被这样评价,当然关上心门,闭嘴为妙。如此下去,如果有一天,女儿真的在关系里受委屈被侵扰,自然也不会告诉父母。
聪明的父母,首先学会闭嘴,单纯地倾听,保持跟孩子之间开放的交流通道。即使有担心有焦虑,不要立刻转化成行动,去评价、教育孩子。而是继续观察,只要孩子活得开心,没有被伤害被侵犯,少男少女之间萌动的爱恋不就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流动吗,这些会内化成孩子人格中幸福美好的力量。
不被父母评价的孩子,能够保持自己天然的感受力,不会轻易被别人的说法所左右,有自己的主张,同时他也不会去评判别人招惹是非。
有时候我觉得,很多家长最大的问题是说得太多了,却从来不听。太想做一个家长,却忘了先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宁可上网听陌生人花式输出价值观,也不愿意好好和自己孩子聊聊天。
这番话直击要害,指出了许多父母普遍存在的问题,总是急于把自以为成熟、正确的观念和想法灌输给孩子,做不到好好倾听。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太多了。多少次,孩子还没开口吐露心声就被生生打断、否定、堵了回去。
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跟父母沟通,父母越来越不了解孩子,亲子矛盾越来越多。
好的教育,一定是有好的亲子关系做基础,亲子之间有双向的沟通与情感流动。
家长不要沉浸在自己单方面说教、讲道理的自我满足中,适时闭嘴,孩子才能有表达的机会。
学会倾听,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人兴趣、爱好和梦想,因材施教,孩子会更加优秀和幸福。
学会闭嘴,尊重、信任孩子
作家三毛曾在《送你一匹马》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回国,单独上街去的时候,母亲追了出来,一再的叮咛着:“绿灯才可以过街,红灯要停步,不要忘了,这很危险的呀!”当时,我真被她烦死了,跑着逃掉,口里还在悄悄的顶嘴,怪她不肯信任我。
不够信任孩子,的确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哪怕孩子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孩子,不管他有多大,父母忧虑的心一刻也没有停下来过。
“赶紧叫人”、“要分享”、“赶紧睡觉”,父母每天给孩子各种各样的指令,唠唠叨叨;
过分担心,跑快了担心孩子会受伤、上学了担心孩子被欺负或者不好好学习、毕业了担心孩子找不到好对象好工作······
催促、指导和干涉太多,就是一种管制,父母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节奏要求孩子,不尊重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奏和潜能、不相信孩子的能力。
教育这件事,其实是一种动态平衡。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当父母过分积极、干涉,孩子势必会变得消极、被动,不仅会抑制孩子内在潜能的表达,还容易引发孩子的反抗心理。
比如写作业,如果父母总是仔细帮孩子检查、纠错,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变得不认真、不讲究正确率,因为他觉得反正爸妈都会帮他改过来。
适时闭嘴,就是一种恰当的放手,把成长的自主权还给孩子,给他自由成长的空间。
不要多说,在安全范围内,放手让孩子去经历、去试错、去体验行为的后果,这样孩子才能有思索、反省、改进的机会,他会更加自主、自觉、自信、自律。
什么时候,当你不用说,孩子就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并自觉主动地去做,教育才是真正成功了。
适时闭嘴,不是让父母不作为,而是尽量让说出的话是充满爱与尊重、理解与接纳的,其余的就付诸行动,让孩子看到正确的榜样。
你想让孩子学会什么技能,那就耐心演示给他看,而不是只会责怪他做不好;
你想让孩子养成什么习惯,那就自己先做起来,而不是一直催促唠叨;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努力去做那样的人。
这样的教育,“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