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阅读历史的正确姿势

中华文明,浩浩荡荡五千年。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持久延续下来的文明,原因除了中华文明本身具备的海纳百川的包宽精神之外,另外一点就是中国人是有记录历史的习惯,这一点可以从各个朝代的官僚体系中都存在史官和几乎每个朝代都会为前朝的历史写进史书中看出,虽然记录的历史极大可能会受到当朝体系的影响,但是不可置否的是,中华民族一个有着强烈历史感的民族。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喜欢阅读历史类的书籍是从小喜欢听长辈讲故事,看课本中的历史故事中培养出来的,以致于我在学校期间历史这一门课都会有不俗的成绩。从小时候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到从课本中掌握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再到大学期间,广泛阅读各种历史书籍不断补充到我认识历史的体系中,例如张宏杰先生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饥饿的盛世》,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等,还有前段时间,一个同事安利馒头大叔的《历史的温度》。

随着阅读的历史类书籍越来越多,同一个事件,同一个历史人物,不同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在史料的作证下,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却逐渐萌发了一种悲凉感。这种悲凉感是因为随着对历史人物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对他所面临的问题困境的了解,而理解了他们当时的无奈之举后产生的。

比如说李鸿章。

可能我们大多数人对李鸿章的认识都是从课本的得知的,知道他创办了洋务运动,更知道是他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这都是汉奸卖国贼的形象。今天先定个基调,这篇文章不是做翻案文章,而是尝试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出发来了解一下他当年所面对的问题,这可以让我们更加充分的了解到那个时代,了解李鸿章。最后借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案例,我们再说一下,什么才是阅读历史的正确姿势。

说到李鸿章,就不得不说到梁启超先生的经典著作《李鸿章传》,这是了解李鸿章生平经历的最好读物。本书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盛年创办洋务运动,晚年割地赔款,最后周旋在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悲情一生。说的不清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真实的李鸿章其实是一个中兴名臣,是那个时代的明白人。在他的治理下,传统帝国拖着笨重的肉身,硬朗朗的又生存了几十年,可能一个人终究还是敌不过他所处的大时代,即使像李鸿章这样的能人。

从甲午战争这个面切入,或许我们可以理解到李鸿章当时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境遇。

从历史课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花巨资打造的现代化国防力量——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作为战时总指挥的李鸿章虽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时我们更应该把眼光放大些,站在时代的视角来看,如果把责任都推到李鸿章的身上,实在是说不过去。在当时的处境下,他是知道清朝的海军战备虽然排在世界海军第八,还排在日本的前面,只是人数和兵船数量占优,但是从船和炮的质量,清朝的设备就显得太旧了。为了打赢甲午中日战争,他是看上一艘当时世界上最快的巡洋舰,但是因为要给慈溪太厚修建颐和园,于是海军停购军舰两年,最终这艘巡洋舰就被日本买去,这就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横扫北洋舰队的“吉野号”。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虽然李鸿章看似大权在握,实际上只是看家大总管,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主子那里,李鸿章不过是奉命行事。

在甲午战争战败之后,中日就要签订马关条约,日本方指定就要李鸿章来签,当时李鸿章就气死了,谁都知道谁去签订,以后都是会背上卖国贼的名号的。可能又能怎么样,没办法打不过,弱国无外交,最终无奈还是只能去。就是在谈判的过程中,李鸿章遇刺,如果这个时候他打道回府,不但不会落下千古的骂名,而且还会获得举国上下的同情。但是这个时候,他并没有考虑到这些,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谢绝了医生的治疗建议,满身是血去到了谈判会场并一直坚持到谈判完成,正因为这样,让李鸿章争取到了最低的赔款,并且追回了已经被占领的辽东半岛。

签订马关条约这件事,以至于他在后来环球旅行中(这是在历史书中很少介绍到的环节,他从中国到了俄国,然后又到了英国,德国,然后又去了美国,最后从美国再经日本回到中国),在横滨要换招商局的船回到国内,李鸿章就坚持不踏上日本的土地,最终船员无奈,只能将美国船和日本船拼在一起,在中间架了一块跳板,最后这位七八十岁的老头冒着生命的危险,颤颤巍巍的走跳板过去,就是不踏入日本土地。想想这一幕,或许我们就能理解李鸿章了。

从李鸿章的案例,我们可以明白到历史人物的无奈,这也是我开头所说的悲凉感的由来。

耶鲁历史学教授斯莱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熟知历史,所以知道一切都有可能发生,无法直视的黑暗,意料之外的光明。不过知道这些知识使我们更好的解释现实,并不能是我们更好的预测未来。未来没有什么会必然发生,因为不知道哪只蝴蝶会怎样扇动翅膀。熟知历史,使我们知道人这种动物能干的出什么事来,是我们对未来更有想象力。普通人要么不够了解历史,要么遗忘历史,于是失去了对未来的想象力。

身处当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历史感”,就是能够回到历史上人物当时的处境里,看到那些曾经活过,挣扎过,死掉的人们在当时所面临的约束下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在评论前人的时候,我们需要有这种代入感,如果我们穿越到当时的时代,面临当时他们的面对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够做得更好,这样我们才能充分的了解历史。

希望阅读到这篇文章的每个你都可以培养出历史感,学会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去看待人,看待事物。最后提前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才是阅读历史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