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段时间翻拍的电影《海蒂和爷爷》,很多人都说风景太美,很治愈,赚足了不少人的眼泪。
海蒂从小失去父母,被姨母收养,但姨母自顾不暇,又把海蒂扔给了住在阿尔卑斯山脉的爷爷。
海蒂每天与羊群为伴,同花草共舞,感受着清风拂面,吸收着山上的灵气,她的善良给周围的人带来了温暖,每天生活的很快乐。
但是被姨母卖到在富人家里,做克劳拉的陪伴时,虽然有了漂亮衣服,有了美食,但是她想念爷爷和阿尔卑斯山脉上的蓝天白云,和那一群可爱的小羊。
失去了自由和远离自然的她,病了。夜游症愈来愈严重,所幸克劳拉的奶奶看出了病因,最终又送海蒂回到爷爷的小木屋,海蒂的病症不治而愈。
电影中富家女孩克劳拉,小时候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腿部无法站立,每天关在房间里,性格怪癖。
当她接受海蒂的邀请,来到了海蒂爷爷的小木屋,体会到了自由和大自然的美好,奇迹般地摆脱了轮椅,腿脚站立起来。
虽然电影情节有夸张成分,但自然真的可以疗愈身心。
正如爱默生所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二
三毛曾在《塑料儿童》一文中说过,她和荷西的婚后生活像现在大多数夫妻那样,不常说话,荷西对她说的话比“对话录”还简单百倍。
但是,三毛继而又解释道,先生荷西说话与不说话,她掌握了密秘的开关,这两个开关是荷西快乐的源泉。
开关的其中之一,便是是荷西小时候在田野里的快乐童年,荷西一跌入童年的回忆,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在想,荷西的童年如果是生活在钢筋混泥土的楼房里,摆满了现代化的家具,每天不是在学校里,就是在补习班的路上,远离了麻雀、野兔、麦田,他忆起童年,还会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吗?
显然不会。
三毛在文中还说,为了让侄子侄女们接触大自然,特地带他们出来旅行。
当她喊孩子们出来看海时,只有一个小男孩头伸出来一秒又缩回去了,一群孩子窝在房间吃零食。
当她让孩子们採狗尾草时,孩子们害怕草深里面有蛇。
当她让孩子看塔、山和月亮时,孩子们说好黑,怕鬼。
在野外烧烤时,孩子们着急催促,说要等着回去看电视了 ......
三毛戏称他们为“塑料儿童”,她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萤火虫,分不清树的种类,认不得虫,没碰过草地,也没有看过银河星系。
读后让人不禁唏嘘:这不就是现在儿童的生活写照嘛!
之前带孩子去爬山,在路上听见一个小女孩抱怨道:再也不来爬山了,这么多虫子!还有一个同行的小男孩,因为害怕虫子,几乎一路上都在哭。
一个小女孩累的直呼:山有什么好看的,都是树...
如今的孩童,有学业的压力,有手机、电脑、IPad,有现代化工具的陪伴,他们过于依赖大脑里固有的信息和成年人一味地灌输,懒得去发现,去探索,最后导致五感退化。他们已经离自然渐行渐远。
三
理查德.沃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里提到过“自然缺失症”这个词,这一概念,和三毛的“塑料儿童”一说不谋而合。
理查德.沃夫指出,儿童与自然的脱离有一些直接的后果,比如它会造成感官的逐渐退化,造成例如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等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病态。间接地,它也会损害着儿童的道德、审美和智力成长。
心理咨询师王敬英为此也做了详细的解释:人体是个生物电磁场,人们生活在大自然的大电磁场中,一旦大自然的平衡更改或被阻挡,身心就会引发各种病态、不舒服。我们身边各种现代化物质都是不导电物质,每天都在“绝缘体”的世界中生活,没有与“地气”相通,释放负电荷,人们很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专门的研究,他们发现:感知体验的贫乏会使人变得迟钝,人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智力水平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因此变成智障。
可见,让孩子不接“地气”,远离自然,危害是如此之大。
四
蕾切尔·卡逊说:“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著名作家沈从文,就是那个在自然中获得力量的人。
他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写:我不能忍受那个逼仄的天地,无论如何总得想出方法到学校以外的日光下去生活。
他和同街邻居小孩一起去田间捉蚂蚱,捡木枝生火烤了吃;他和小伙伴们跳进河里游泳捉鱼;他上山爬树看小鸟孵蛋......
在他的作品里,多数描述的都是自然人文。
在孩子小时候,带他们去看海,去爬山,去乡村田野,孩子在自然中嬉戏奔跑中的那种快乐,是在游戏厅那种短暂的欢愉所无法相比的。
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境况,让孩子的心胸更加宽广。
那种快乐也许是孩子一生的精神财富。就像荷西的麻雀、野兔、田野,那是他成年后快乐的源泉。
五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微弱的,但是在小小的孩子子面前,我们可以做不少事。
1.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鼓励孩子亲近自然
理查德.沃夫认为,自然是儿童灵性的种子,将孩子们带进自然中去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将这颗种子种进儿童的心灵之中,自然“是他学习热爱和尊重所有生命的好地方”。
深有同感。
有一次我带孩子在户外观察蚂蚁。一只蚂蚁在阳光下慌慌张张,儿子一蹲下,小小身子给蚂蚁投下了一片阴影。我和儿子说,你给了它一片阴凉。
三岁的儿子听到阴凉,便捡起手边的一片落叶,给小蚂蚁打伞,他说:等下它晒黑了,会咬我的。
他的童言,让我哈哈一乐,同时也欣慰他对待小小的生命,并不是武断地啪嗒踩上去一脚。
多带孩子出门,看看蓝天白云、红花绿草,观察下雨后散步的蜗牛、搬动大娥子的小蚂蚁,感受下阳光在密叶间漏下的斑驳,听听林间鸟雀的歌鸣......这些远比窝在楼房里看着电视有趣。
2.减少“塑料”玩具,增加自然的东西
家里堆太多的声光玩具,孩子一会玩玩这个,一会摸摸那个,只会让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多玩具的声音劣质,听时间久了会让人燥怒。
增加一些大自然的玩具:路边的小石头,小木枝和落叶也可以充当玩具。
另外,家长在家中可以营造一个小小的自然场地,种种花草,孩子在料理花草的过程中,感受荣枯有时,感受生命。
奥巴马夫人就曾在院子里种菜,带孩子们体验自然的劳作之美。
3.在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孩子自由的探索
很多父母不让孩子玩水,玩泥巴,我甚至还看到孩子想玩沙子,大人都会制止,或直接粗暴抱走。这样就阻断了孩子的一次次探索,去感知的外界的机会。
小猪佩奇和乔治经常踩泥坑,猪爸爸和猪妈妈从来没有制止,有时候还和他们一起玩。
和孩子的快乐成长相比,身上只是有些泥水,又算得了什么呢?
儿童处在感知发展的关键期,只要家长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尽情的去探索这个世界。
4.利用生活中各种资源,丰富孩子的感知
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和机会,丰富孩子的感知。
法国心理学家德.波诺曾说:“感知事物的范围往往决定了解决问题水平的高低,思维教学不是教逻辑,而是教感知。”
厨房里的蔬菜、水果,可以让孩子通过闻味道刺激嗅觉;
生活中不是易碎的物品,可以让孩子敲敲打打;
酸甜苦辣可以都可以给孩子尝尝;
光滑地、粗糙地、软地、硬地,允许孩子去摸摸...
孩子的感知丰富了,世界才丰富。
六
每逢假期,翻遍朋友圈,发现很多父母都是带孩子去游乐场,主题乐园,给孩子买的礼物也都是清一色的塑料玩具。
其实,孩子最好的游乐场是大自然,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带他们出门“接地气”。
大自然对于孩童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如同理查德.沃夫在其著作中说的那样:“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