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提高文言教学效率

9月开学后给学生们讲高中必修1第二单元,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文言故事曲折动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从整体的教学反馈来看,学生很喜欢这三个故事,每每说到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分析,都能聚精会神,充满期待。然而,上完了仅仅是三篇文言,却已花费了三周的时间,平均每篇文言花费一周,5个课时,用时之长,效率之低,令人咋舌,甚者,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也并没有因为花大量的时间讲授,而在学生心里打下了扎实的文言基础,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对与文言文是既爱又痛,爱的是文言里有趣的故事、生动的人物形象、气势恢宏的说理,课堂上谈古论今,纵横捭阖的潇洒,而痛的,就是那些要死记硬背的文言实词,不得不分析的必考的文言虚词,特殊句式,以及课后反反复复需要练习的文言练习。老师在讲授文言时,常常恨不得将文言知识嚼碎了喂进学生的嘴里,恨不得在每篇文言文之后,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大幅度的提升,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学生爱听的是故事,而到了文言文知识积累,课外的文言文阅读上依然一塌糊涂。

教读完三篇课文之后,我不听的在想如何才能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呢?虽然高一我们无法用太高的要求去要求他们,学习的习惯还在慢慢养成,学习的积累还得一步步的建立,但是到了更高的年级后,如果文言文的阅读还是花费如此巨大的时间,那么整个学习将变得被动和疲惫。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现状“少、慢、差、费”耗时耗力也未达到预期效果。那么,这一个单元的学习,现在自我总结不也就是这样了吗?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言文的教学如何才能在保证知识点均落实的情况之下,提升效率,达到预期效果呢?

这两天拜读钱梦龙先生《教师的价值》,这本书带有钱老先生自传的色彩,记录了钱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对于吾辈有许多值得深读和学习之处。读到钱老先生记录自己讲授课文《愚公移山》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九十岁不到”。)

师: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

生:(齐声)不到。

师:不到?从那里知道?

生:“年且九十”,有个“且”子,将近九十岁。

……

在这个教学片段之中,教师以巧妙的问题设置,让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然后再进行层层的设问,从对课文内容的提问“老愚公多大年纪了”到文言字词的落实“且,将近”,一举两得。在读完这样的片段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文言文教学,教学讲授过程之中,总是说得太多,让学生参与的时候太少,这里所谓的参与,并非是简单的面向全班同学提出问题,学生自由发言,而是有针对性的,从全文出发,从课堂的教学目标出发,设置问题,让学生以个人的形式、小组的形式、回答补充的形式完成相应问题,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问题的解决者,从而达到课文内容教学与文言知识的双落实。

回顾《鸿门宴》中,我在预习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1.刘邦项羽两政治集团分别有哪些人参加了此次宴会,他们分别起到怎样的作用?

2.《鸿门宴》这场宴会中的座次安排十分有讲究,请画出宴会座次分布图,并试谈谈排座次的理由。

学生对这样问题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乐意去探究的,从课文的初步阅读之中找到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是难,作为预习的问题,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以这两个问题作为文章学习的切入口,并在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之上,如何层层深入的设置问题,或许,还需要重新梳理和设置。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是高中阶段必须要攻克的碉堡,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他们的兴趣所在,而教师也有他们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何让文言文的教学变得高效,让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想,在文言文课文备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引导学学进入文本的学习,让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统一起来,最后达到文言文教学预期的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巧设问题,提高文言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