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解说学育儿之道|这么说孩子不仅会听,更会成长

【香知蜜读826】  2018/03/20  星期二  荐书蜜友:马上有钱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侵权删)

上周去小D的幼儿园做志愿者,正好是小班孩子们的午餐时间,我帮着老师们一起给孩子们分食物。小班的孩子都才3岁不到,有一个孩子明显不耐烦了,坐在桌子旁,开始大叫,“I want pasta~~~”(我要意大利面)。我当时本能地脱口而出,“Pasta is coming soon”(意大利面很快就来了),显然这样的回复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满意,他继续在那嚷嚷着。

那天和我一起负责午餐分发的是小D幼儿园的心理咨询师(专门针对孩子行为和心理问题)。只见她走过来,蹲在小男孩面前,摸着他的头,特别认真地说,“I know, it's hard to wait, isn't it?”(我知道,等待的滋味不好受,对吗?)

非常神奇的,心理咨询师的这句话一说完,小男孩竟然平静下来了,眨着自己蓝色的大眼睛看着她,然后点了点头。然后指着嘴巴开始说,“Eat, eat, more~”(吃,吃,要很多)。说完这些,他的午餐也到了他的面前。

那天志愿者活动结束后,我特地去找了心理咨询师,和她回顾了刚才发生的那一幕。我和她分享,自己当妈妈快四年了,也看了很多书,现在也回到校园在学习早期儿童教育的课程。我知道你刚才所做的是共情的一部分,但我自己反思的是,我说的和你说的其实都是想表达理解孩子需求的初衷,差别到底在哪里?

这位心理咨询师其实对我挺熟悉的(嗯,我就是传说中那个经常去找老师探讨问题,还不仅仅只是女儿问题的家长),她并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问,“你看不看体育比赛的啊?”

我说,“看的啊,虽然不热衷,但是篮球、足球和美式橄榄球都看的”。“嗯”,她接着说,“其实从体育解说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和孩子相处的育儿之道。我们可以多像体育解说那样和孩子沟通。这个理论是Magda Gerber提出的,你不需要我多解释的,自己回家琢磨吧”。

那天回家我的确开始琢磨这段话,随手打开视频看了一段比赛,里面的解说大概是这样的-

中圈附近阿森西奥一次漂亮的抢断成功,皇马的进攻球员迅速向巴黎的禁区开始逼近。阿森西奥持球等待队友上来帮忙。很精妙地反身一脚直塞传给了巴斯克斯,巴斯克斯接球顺势起左脚下底传中,禁区后点有球员跟进。C罗,高高跃起头球破门!

这段话我反复看了三遍,我发现体育解说员是不会指手画脚提出“对方应该怎么防守”;不会带有私人感情地去随意评判任何一个球员;他们只是最客观地描述出场上发生了什么。

我突然意识到了老师所说的“像体育解说员那样和孩子说话”,其实直指的就是育儿核心:不带批判、不包办代替、不羞辱和批评孩子。


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互动时的对话,来帮助大家更好理解两者的差别。

普通版:“你可以和A一起玩这个球”(替孩子想解决方案)

体育解说员版:“球在你的手上,A也想和你一起玩,你们两个都想玩这个球”

普通版:“你出门前就吃过东西垫饥了,现在耐心等饭菜上来不可以吗?”(评判和批评)

体育解说员版:“等待真的很难,特别是等待好吃的东西”

普通版:“积木搭不好就走了,这么大了做事还没恒心”(羞辱)

体育解说员版:“你一直尝试把积木搭高却始终不行,这真的挺让人沮丧的”

很多父母都会说,学了越多育儿知识,越不知道怎么和孩子说话了。的确,我之前和大家分享过那么多关于共情、正面管教的说话之道。

但就像自己上周那样,有时遇到问题的当下,我还是会脱口而出自己最习惯的那句话,这也是我在苦苦反思,除了不断育儿实践,到底怎样才能找到那个提醒自己的“开关”,可以更好地掌握说话之道,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周一心理咨询师提出的“体育解说员”这个类比,顿时让我豁然开朗,其实就是在育儿时带有一份抽离心。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决定了我们传递的态度,很多时候育儿的难题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的“关心则乱”。

当我们提醒自己使用“体育解说员”的方法时,我们其实就是在提醒自己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件事,而不是打着对孩子好的名义肆意评判、批评、贴标签。

孩子需要被“看见”,这句话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了。但日常互动中,我们常常不会先去“看”孩子,而是先去指导、教育、包办。

因为着急解决孩子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分析的机会,还因此破坏了亲子关系。没“看到”孩子,所以我们就用自己的认知来解读,于是评价、指责、羞辱就随之而来了。

而当我们像解说员一样对话时,我们其实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问题界定”,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育儿很多时候我们恰恰是做的太多,而不是太少。当我们指出孩子的问题后,稍微等待一下,也许孩子自己就有了解决方法。

当每一次孩子遇到问题后,我们帮他解说“问题所在”时,我们就是运用语言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情绪、认识自己行为、感知自己周围环境,我们就是在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累积自己的人生经验。

经验不是知识,知识是可以从书本中学到的,但经验只能从自我实践中累积。我们对着孩子说一百遍“小心点”对孩子来说还是没用.。

但当我们运用解说,“你看,超市里有很多很多人”,我们就是在帮助孩子观察世界,从而他们可以运用自己的认知得出经验,我走路要小心点。这就是“告诉”和“实践”的差异。

今早我和心理咨询师通了一个电话,和她分享了我的这些感悟和体会,她表示了认可。我也和她分享了,这样的说话之道做起来不容易,但我会时刻用“体育解说员”来提醒自己,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像她那样自然而然。她和我说了下面这段话:

Everyday when your children come to school, we're not just thinking about what they'll learn that day, that week, or even that year, we are thinking about how they take their experiences learning about themselves and their world and how they can use that knowledge to create a better society for everyone. Now, more than ever, we can see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language to help children see the power in themselves and internalize how they can care for themselves and others.

每一天当你们的孩子来到学校,我们不仅仅只是考虑他们今天、这周、甚至这一年学到了什么。我们考虑的是他们可以如何运用自己的经验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如何运用知识来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现在,比以前任何时候更重要,我们看到了语言的力量,可以帮助一个孩子唤醒自己内在的力量,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关心自己和他人。

挂下电话那一刻,我很感动,我知道正是这样一份育儿使命感,让我愿意,即使很难,仍然坚持不断地去学习和反思。因为我们不仅仅在养育一个孩子,我们在培养别人的妻子/父母、别人的父母、更是一个创造更好未来的世界公民!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体育解说学育儿之道|这么说孩子不仅会听,更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