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地沟油”美食

美食家陈晓卿在他的书《至味在人间》中描写了一段小店独酌的场景,看的人心旷神怡。

“...两瓶酒喝完,已经有些醉意。店堂里服务生勤快地跑前跑后,客人们散落在各处,希望着自己的希望,怅惘着自己的怅惘....这情景很像金庸笔下一千年前匆匆赶路的旅人,在风雪中的风陵渡口,那家茅草小店,大家等着雪停,明天又要各自赶路了。”——陈晓卿

风陵渡口是金庸小说里最美的场景之一。陌生人萍水相逢,大家笑谈着神雕大侠的故事。那一天,彻底改变了郭襄的命运。

遇到一家小店,回忆少时的路边摊,都是时光的风陵渡口。我们都曾是懵懂的郭襄,一转身却不见神雕大侠。只剩半瓢似水年华。

豆腐串

初中,印象最深的是豆腐串和炸鸡柳。

校门口卖豆腐串是一对夫妇。年纪四十以上,个子都不高。男有一眼残疾。印象里他们推一辆小车,车里嵌着一口大锅。锅里煮着豆腐串。

豆腐串的精髓是它的汤。中午放学,三两同学结伴买豆腐串,五毛一串,也买几串而已。迅速吃完后,便用塑料的小蝶一勺一勺的盛汤喝。这让卖豆腐串的小摊前永不缺人气。

汤是滚热的,浓郁的酱色已分不清原料是什么,只见几粒大料和辣椒飘在上面。豆腐串是豆皮卷成,口感干爽。十几岁的孩子几秒钟就可以吃掉五六串。耐心的孩子,会在小碟里盛上点汤,用豆腐串蘸着汤吃。肉味,酱味,拌着豆皮一口下肚。尤其冬天,寒风瑟瑟中,喝上一口热汤,从味到胃,一线的舒爽。

炸鸡柳

不知为什么,这种鸡柳以前叫“台湾无骨鸡柳”。好像叫上台湾二字就洋气很多。

一口锅,一锅千锤百炼的油。一个塑料盒,盒里装着满是淀粉的鸡柳。所谓鸡柳,鬼知道是什么肉。

炸好后,撒上辣椒粉,用竹签扎着吃。

背着书包,一边扎着吃,一边大步流星的往家走。

长大后吃小时候的膨化食品,大约悟出为啥孩子对这东西爱不绝口。

炸鸡柳很像洋快餐的前哨。二者味道相近但终究不同。不同之处说来很诡异——我总觉得,洋快餐炸出来的东西,少了些油烟的味道。

当然,对于老饕来说,最不能放过的是一袋炸鸡柳吃罢,留在袋子底下的小碎块。

一仰脖倒入口中,这是我对“富足”最早的感受。

再见风陵渡口

这可能是我离文学里的故事最近一次。

前些年,我真的又遇到了那对卖豆腐串的夫妇。他们依然支着一口锅,依然在卖吃的。好离奇。

我迅速跑过去问有没有豆腐串,他们说不卖豆腐串了。改卖啥我忘记了。

我好想和他搭话!好想说我是他十多年前的老主顾!

但就是谔住了,我没有开口。

笑笑,转身离开。

走过一段路,往回看,那对夫妇站在推车后,相顾无言。

我又见到了我的风陵渡口。

也没有很戏剧地那么多感慨,那么多记忆回来。

脑海里只浮出一些零碎的画面——

树荫,双杠,少年,姑娘,眼光刺眼。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中“地沟油”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