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7日读书笔记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559小时,第1502日

阅读《九品官人法研究》第三章 南朝流品的发展

东晋元帝的江南政权,是以他的安东将军都督府为核心建立的。

他按照王导之计于建康开府,招募全国的名士集中到其幕府,当时在其幕府任僚佐的有王导、王敦、周顗、刁协、顾荣、贺循等。不久随着司马睿晋升为晋王、丞相,安东将军府也升格为丞相府。当时在北方,愍帝奔逃长安,已是无力回天,而江南地区相对平静,因此中原士族相继聚集建康,丞相的幕僚队伍突然膨胀。

刁氏的刁协是最初跟随元帝南渡、任尚书令而发家的,他住在京口,将山泽据为私有,至孙辈刁逵时,其族坐拥田地万顷、奴婢数千人。据说东晋末刁氏一族被宋武帝刘裕诛杀后,没收的财产多到能赈济一方饥馑。可是这种急遽兴起的势力一旦遭到镇压,便顷刻瓦解,其脆弱性暴露无遗。因此流寓贵族若不随着政局的演变而机警地改变的话,就无法自处。

不仅是北方来的流民,南方土著人民也渐被纳入豪族的统治下。新土地的开垦,必须依靠这些豪族把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起来。

从下一代的明帝起直到之后成帝时代的长达十数年间,王导代替他担任司徒,并以司徒兼任录尚书事。王导不单是司徒,还必须兼任录尚书事,可见尚书的重要性。从那时起,朝廷政治便以尚书为中心运作着。

与以尚书为中心的政治模式相对的,是三公、尤其是司徒的失势。汉代之前,司徒掌握着最高的人事权,其形式一直保留到魏代。

门阀不外乎是历史的积淀,而历史是客观的事实,所以只要有史料任何人都可以裁定。再加上中正并无固有的官衙,无法保管好资料悉数交接给继任者,而中央的尚书则存档官僚的履历。

百官履历存放在尚书左民曹处,可能与徭役的免除有关,因为是否能登入士籍,关系到是否需要服徭役的问题。这些资料由尚书管理,成为决定门阀高低的确实证据,所以中正就失去了大部分工作。中正在贵族制度形成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一旦贵族制度确立了,中正的存在就变得多余了。东晋以后的中正一职作为用以装饰门阀的头衔,在列传中多有记载,而关于中正活跃的记录和批评中正的记录却变得少见。

东晋初所谓的“百六掾”的子孙,一律升格为门地二品。这样一来,从六品官起家不再是问题,竞争的重点转移到以何种六品官起家。对此拥有决定权的是尚书、吏部。决定一个人从什么样的官职起家,比起个人才德,更要考虑作为其背景的门地。二者并称为才地、人地。也就是说,吏部的工作实际上包含了以往中正的事务。

九品官制的九品中,人事进退方面问题最多的似乎为六品官。六品官为乡品二品者的起家官,而用作起家官的官职,通常大致是确定好的,即秘书郎、佐著作郎、尚书郎等。然而六品官中还包含其他很多重要的官职,如尚书左右丞、吏部郎、司徒左长史等,这些均既是清官,同时又是要职。既为清官,就不能任用从低级官职晋升上来的人,或者说,不会任用乡品低的人。同时又为要职,也不能使用资历尚浅的人。因此要就任六品的清要官,必须在升至六品很长一段时间后,进行平级调动。宋齐时代以来,逐渐形成了这样一条升迁路线,即在当上吏部郎或者司徒左长史之前,必须担任至少两次五品官,而接下来的官职即可为三品官侍中。

其起家年龄,若据一般情况按二十岁来算,之后十年间历任十一种官职,辗转至侍中,其后更是四五年间历任十三种官职成为吏部尚书。虽说是宋齐革命动乱之际,这样的迁转也太过频繁。不过在当时的官场,一位名士若长期待在好职位上,别人则无法升迁,因此考虑到要为新人让路,频繁迁转很受欢迎,迁转者也以其迁转次数之多而自豪。

官吏的调动如此频繁,说明两个事实。首先,毫无疑问,官僚几乎不涉实务而专门沉湎于社交活动。因此本应为清要官,却实际上仅为清官,不知不觉变得不再重要,这与最初的宗旨相矛盾。他们的工作依然属于清要,只是他们逃避职务,盲目判断。南朝贵族文化就是在这种贵族社会的背景下绽放的。

以往被辟为州官时,很少会被视为起家,成为府官或者中央官时才使用“起家”“解褐”等字眼;而进入宋齐以来,任州官也开始被普遍称为“起家”“解褐”,有时任职郡官也被称为“解褐”。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年4月7日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