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读书笔记(二)

>> 汉代官制,皇帝要从亲贵子弟当中挑选一些大家认为道德品质、思想表现和外部形象都比较好的年轻人做郎。郎这个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年轻人或者小伙子,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侍卫。

>> 实际上到宫廷里面去做郎,也就是做皇帝的侍卫。因为他要在皇宫的走廊里站岗,所以称之为郎,侍卫长就叫做郎中令。

>> 按照规定,郎官任满,就可以派出去当县级干部,或者县令,或者县丞,或者县尉。不过到了东汉末年,所有考核程序大体上也都是走过场,主要看有没有背景。

>> 曹操是朝中有人的。祖父曹腾,封费亭侯;父亲曹嵩,位至三公。所以曹操为郎官不久,便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 尉,就是掌军事或刑事的武官。

>> 《汉书·百官公卿表》的注说:“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所以县有县尉,郡有郡尉,朝廷有太尉、中尉、廷尉、卫尉。洛阳北部尉是县尉。

>> 汉代官制,县令以下,有丞有尉,丞理民事,尉管治安。不过洛阳是东汉的京都,是帝国最大的县,县尉就不止一人,有东西南北四个,俸禄则是四百石。所以,曹操担任的这个洛阳北部尉,就是京都地区一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

>> 推荐曹操担任洛阳北部尉的人,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当时官居尚书右丞,相当于宫廷副秘书长。

当时曹操在中牟县被抓,后来被县令放了,《三国演义》说是陈宫。这是不对的,因为陈宫并不曾在中牟任职。

当时关东联军很多人认为发起者是曹操,事实不是的 ,曹操后来回忆起此事,也只把自己看作参加者。事实上关东联军的名单里,并没有曹操的“股份”。他的头衔,也是盟主袁绍临时封的,叫做“行(代理)奋武将军”。

>> 事实上,所谓政治斗争,说穿了,就是人事的变更,权力的均衡,利益的再分配和人际关系的重新调整。得到的支持越多,胜利的可能就越大,因此应该“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

>> 从公元191年(汉献帝初平二年)到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曹操主要做了三件事,即略地、募兵和屯田

略地:当时的黄巾军起义,原来在青州的黄巾军进入兖州,兖州太守刘岱被杀,鲍信和陈宫迎奉曹操为兖州牧。

幕兵:与黄巾军作战,黄巾军战败投降,曹操吧有战斗力的编成队伍,号称青州兵。

屯田:将无主的田地收归当地政府,一部分交给军士和投降的黄巾军耕种,名为军屯。

另一部分招募失地农民耕种,名为民屯。

农具都有政府提供,同时要收五到六成地租。

这是一笔极其合算的买卖。第一,土地是业主遗弃的,耕牛和农具是从黄巾军那里收缴来的,曹操不花一分钱,可谓无本生意。

第二,地租高达五到六成,比汉初的十五分之一不知高出多少,可谓牟取暴利。但是,战士和农民从此有饭吃,大家也都愿意。

第三,居住方式军事化,耕作方式集体化,等于建立了一个军民合一的新社会,建设了一支耕战合一的新军队。这支队伍,平时能干,急时能战。他这个“生产建设兵团”,也既是粮库,又是兵源,岂非左右逢源?

第四,屯田制度在解决了粮草和兵源问题的同时,还解决了令人头疼的流民以及由此造成的治安问题,岂非一举多得?


当时重大的政治问题是:怎么对待现任皇帝的问题。

董卓:废立(废一个,换上一个新的)

袁绍:另立(不废这个,再立一个),相当于建一个流亡政府。当时袁绍想立幽州牧刘虞。

袁术:自立

曹操:迎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三国》读书笔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