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新解6-2

(原文不知因何被锁定,拷贝再发,以飨读者)

《弟子规》新解6:【信】篇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任何事情,如果您只是听了一耳朵,没有看到真相,就不要轻易去传播。对事实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没有独立见解,就不要瞎说。

这一条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有意义。不信谣不传谣,不做“键盘侠”,不要无意中成了网络暴力的帮凶。在资讯爆炸的网络时代,发表意见最好慢一拍,让时间这个伟大的过滤器,帮你过滤掉谎言和噪音。

即使你看到了事实,也不一定要讲出来。嘴上得有个把门的。孔子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言语之玄妙,力量之大,远非我们所能想象的,要不世间就不会有“咒语”这种东西了。事实上,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咒语,都是直击人心的。对言语的力量要有敬畏之心,掌控自己的语言,不光是情商问题,首先是智商问题。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古人说,“轻诺必寡信”,特别是对那些很难说“不”的人,更是要注意了。对那些于情于理于法有疑问的事情,超出你能力范围的请托,要三思。即便你嘴上答应了,心里也在说“不”,事情办不好人格还扭曲了。即便你今天答应了,将来还得说“不”,到头来人设崩塌了朋友也做不成。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因为不敢面对一时的、往往只是跟面子相关的、小小挫败感,把自己推向进退两难的境地,何苦呢!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这是讲“语音语调”的重要性,虽不能做到字正腔圆,但是讲话慢一点儿,关键字讲清楚了,还是可以做到的。凡做不到,往往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心里有“鬼”。不是说您心里藏着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您的自卑感就是一个小鬼。您准备不充分,心里不踏实,也是一个小鬼。您画大饼,自己心里不相信,还是一个小鬼。把这些小鬼都揪出来,您就掷地有声了。

沟通上有一个7-38-55的原则,说的是如果把一段话的影响力按100分来算的话,语义只占7分,语音语调约占38分,肢体语言、行为约占55分。

为什么“重且舒”才好呢?《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这本书里介绍了几个心理学实验,实验表明,声音低沉的男性更受(女生)欢迎,而女声倒没有显示出这方面的吸引力差别,可见“重且舒”更适合男孩子,女孩子不必这样。

“急疾”就是语速特别快,我们凭直觉就知道,争论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声调会升高,语速会加快,这与心理学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语速适中,声调偏低更容易发挥影响力。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每个人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观”不同,因此“彼说长,此说短”是很正常的现象。

“不关己,莫闲管”这句有争议了。

中国的知识分子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现在这种精神似乎衰落了,鲁迅先生就猛烈抨击过“看客文化”。

也不必太悲观,“看客”也在进化,网络时代的“看客”已经进化成“吃瓜群众”了。吃瓜群众可不闲着,相反更让人担心的是,成千上万的吃瓜群众在网络上瞬间共振所形成的巨大力量。

“不关己,莫闲管”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定义“己”的范围,人是要有边界感的,知道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哪些是老天的事。但也要意识到“己”的范围是动态的,有些事看似不关己,其实是关己的,关乎的不是个体的“己”,而是命运共同体的“己”,在命运共同体中,自己和他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就是一个例子,关于这件事,我在另一篇文章《旁观的代价》里说得比较清楚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看一下。

总的来说,“不关己,莫闲管”这条行为准则,对成人来说,要商榷。对孩子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孩子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遇到闲事离远一点儿,确保自身的安全是首要原则。

你可能感兴趣的:(弟子规新解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