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百年来,广告行业发展迅速,基本保持着与消费主义同步,或者说广告行业成就了消费主义,广告商们成功的将“购买商品”与“获得幸福”混为一谈,并努力将买东西这件事情与成就自我等同。
《极简》一书的作者乔舒亚•贝克尔在书中讲,对于极简主义者来说,与消费主义做斗争,似乎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消费主义如空气一般在我们身边无所不在,也无影无形。每天都有人用各种声音向你传达,如果想要幸福,就要买买买。
比如说一只名牌包包,成为一个女性身份的象征,以至于一个职业女性获得任何成功,首先想到的总是,买只包包奖励自己。尼玛如果你能清醒一点的话,你就能意识到,买个能装东西的口袋同慰劳你连续加班一个月完成某个案子的辛苦有个毛的关系,还不如买只鸡炖汤给自己补补,而且一只铂金包的价格已经足够你每天买上一只散养清远鸡吃上十年的了有木有。
当然还有一种更具有蛊惑力的说法是要成就更好的自己。因为这句话,你要有很多件衣服、首饰、包包、鞋子。但广告商没跟你说当你拥有上面这一切以后如果照样连篇通稿都写不好,会照样被领导骂的满头包。
话虽如此,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上面那些东西,包括我自己,是的,我以前也经常用买东西来奖励自己的努力,现在只不过略少些罢了。为什么做不到,因为太难了,在这个高科技时代,如书中作者提到的,我们这个时代一些最优秀的人利用一切可以发明的工具,把我们打造成为更加贪婪的消费者,购买新产品从未变得如此便捷,简单到只需按一下按键。
随着通过技术收集个人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目标营销使销售者的行为变得更有针对性。今天的企业充分了解我们的个人喜好、购物习惯。他们记录下每一条从我们的智能手机或者网络浏览历史中收集到的数据,然后他们每天利用这些数据来对我们的弱点进行分析。
看到这里,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是不是?作者说的是美国,但又何尝不是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卖肾买IPHONE,虽然是个案,但也很能说明问题,更别提还有数不清的少男少女,一边嘲笑那位卖肾买IPHONE的少年,一边一拿到工资就急着去网上买买买,给自己搞出长长的信用卡账单了。当然,如果要减轻负罪感,我们也可以说,这大部分都是消费主义的错,我们以一己之力对抗一只由心理学家、营销专家、品牌专家、营销人员组成的专业营销团队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那些市场营销人员夸大了我们的不安全感和不满足感,绑架了我们的热情,令我们对拥有更多物质产生越来越难以抑制的欲望,最终的结果就是全面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心理匮乏,无法关注那些真正能带来快乐的事情。
看看书中作者列举的数字吧:在美国感恩节,1.4亿美国人在“黑色星期五”的那个周末消费超过6000亿美元。
2013年美国的市场营销人员全年在媒体广告上花费了1710亿美元,只要看过美剧《广告狂人》的人,相信一定不会对于一个产品怎样进行营销推广这件事情感到陌生。
当然,企业肯耗资1710亿美元做广告,是知道将会怎样影响你肯为他们的产品花上远远超过广告费很多钱。大多数成功的广告宣传活动都努力地通过与我们的潜意识创建某种正面的联系,从而让我们对它印象深刻,就好像有N多针对女性的奢侈品都努力让你相信,用了它家的产品,你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其实个人认为这一点上一张公共图书馆免费借书卡更容易办到,而且绝对良心价,办卡不要钱,押金只收100元。
虽然我们得承认,借书卡这种良心产品毕竟是极少数的,身在消费大国美国,作者详细列举了那些商家为吸引你购物搞出的各种招数:会员积分和会员卡、信誉卡、限时特价、可调低标价、对比定价、诱饵定价、免费样品、建筑及卖场布局,一条条看下来,惊喜的发现以上招数我们这边也全中,读完以后忍不住心疼自己,在如此这般层层叠叠的天罗地网、重重陷阱之下,我们能忍住不花钱,真的是难上加难。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意识到,虽然市场营销人员已经用尽手段来影响我们的购物、消费习惯,但主要问题还是在我们自己身上,没人强迫我们购买那些可有可无的商品,是我们自己决定过度花费,过度囤积的。一旦找到我们购买不必要物品的真正原因,既促使你发生购买行为的潜在动机,比如为了一时的满足感,为了寻求安全感、幸福感,那么,你就会战胜自己买!买!买!的贪念,发现真正的幸福所在追求生命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