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泪的男孩,你还在吗?

昨天的精读课上,给孩子们讲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

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读它了,从中学时代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机械式学习,到人至中年以个人经历为底色的回读——对文本理解逐步深刻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回看少年的必经。原来,读书就是读人生。

那个对父亲千万叮嘱于不屑的孩子,那个望着父亲爬过月台又走来的孩子,那个在父亲转身一刻流泪的孩子,不就是当年的自己,也是眼前的这些孩子们:每次出门前的嘱咐,都被默念“真能唠叨”的狂气屏蔽;晚间学习时递上来的一杯热水,被冠以“打扰我学习了”的堂皇理由;急急外出约会的心思,怎能容纳一句“早点回来”的挂牵......

或许你会说这样的中国式教育已经过时、传统式父母已经过时,但身在海外的游子,最思念的还不是母亲亲手做的那一碗番茄鸡蛋面?年少轻狂终在热汤面的氤氲里沦陷。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说的不啻情人间隔河相望的缱绻,亦可延展到“时间都去哪儿了”播放时泪水翻涌的潸然。可待到惘然的泪清晰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告别,悔不及让时间的沙漏重置,却又哪里去找这般物件?

终于理解了当年语文老师的泪光闪闪。正如昨天的我,用情去诵读爬月台买橘子的名段。虽然从学生的目光里,知道只有个别目光被这情感浸染,但作为老师,能带孩子通过美好文字体悟人生,已是幸哉!皆因,育人是语文教学的终极使命。

不论孩子们有无真正理解《背影》的精髓,但在其成长路上留下这样的印痕,就是一堂成功的课程。高级课程,在皮,更在骨。画骨难,所以更值得去攀。

夜深适于感怀。一点琐想,写给朱先生,写给手机前曾经的少年,更写给当年的那个女孩和未来的你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泪的男孩,你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