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闲谈|先秦七一•赵氏孤儿(下)

“下宫之难”祸起于赵家的一桩乱伦丑闻,这是《左传》的说法,记载散见于《成公四年》、《成公五年》和《成公八年》。此外还有《史记·赵世家》的说法,跟《左传》截然不同。

《赵世家》说,赵氏灭族跟丑闻无关,完全是由于奸臣屠岸贾(gǔ)的阴谋报复。屠岸贾曾经很受晋灵公的宠信,因为净撺掇晋灵公干坏事,所以跟赵盾有仇。他后来又得宠于晋景公,官拜司寇。周定王十年(晋景公三年,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他以赵盾是赵穿弑晋灵公的“贼首”为由,鼓动“诸将”诛杀赵氏。诸将都表示赞同,唯有韩厥反对,但他毕竟人单势孤,回天乏力。于是,屠岸贾在没请示晋景公的情况下,“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按照这个说法,“下宫之难”不是发生在周简王三年(晋景公十七年,鲁成公八年,前583年),而是发生在十四年前的周定王十年(晋景公三年,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死于难的也不仅仅是赵括和赵同,还有赵朔和赵婴齐,已经身怀六甲的赵朔夫人赵庄姬逃到晋景公的宫里,才幸免于难。

这一来,固然可以解释为什么从这一年之后赵朔就不再见于史籍了,但却没法解释赵同为什么能在死了三年之后(周定王十三年,晋景公六年,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献狄俘于周”,也没法解释赵括为什么能在死了九年之后(周定王十九年,晋景公十二年,鲁成公三年,前588年)跟韩厥、巩朔、韩穿、荀骓(zhuī)、赵旃(zhān)等人一起“皆为卿”,还没法解释赵婴齐为什么能在死了十年之后“通于赵庄姬”,更没法解释为什么《史记·晋世家》的记载是跟《左传》完全一致却跟《赵世家》不同,所以人们一般都不相信《赵世家》的这个说法。可是,由于《赵世家》接下来讲述的“搜孤救孤”太惊心动魄、太高扬“忠义”的正能量,所以它不仅没因为可信度太低而被遗忘,相反却广泛流传,成了脍炙人口的故事。

“搜孤救孤”的故事是说,赵朔有一个叫公孙杵臼的门客,在赵朔遇难后去找赵朔的挚友程婴,质问他为什么没自杀殉友。程婴回答说:“赵朔的妻子怀有遗腹子,如果幸运生下男孩,我将奉他恢复家业;如果不幸是个女孩,我不过是死得晚了点而已。”

后来,赵庄姬分娩,果然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赵武。屠岸贾听说后,为斩草除根起见,便带人到宫中去搜查。赵庄姬将婴儿藏在裙子底下,祈祷说:“如果赵氏命该绝嗣,孩子就会啼哭;如果不该绝嗣,就不会出声。”结果,婴儿始终没有出声。屠岸贾怎么也没想到应该搜一搜赵庄姬的裙子底下,婴儿因此侥幸躲过一劫。

程婴听说屠岸贾搜孤后,感到很后怕,便找到公孙杵臼,跟他商量说:“这次没搜到,以后一定还会再来搜,这可如何是好?”公孙杵臼没直接回答,反问程婴说:“在守护婴儿、帮助他成年后恢复家业和死这两件事中,哪一个更难?”程婴回答说:“死来的容易,拥立少主难。”公孙杵臼说:“赵家的先君待您不薄,那就请您来干难的,我来干容易的吧。我先死!”于是两个人定好计策,用别人家的婴儿冒充赵氏孤儿,公孙杵臼抱着他藏到了山里。

程婴欺骗诸将说:“我程婴没有出息,不能拥立赵氏孤儿,谁要是给我一千金子,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的下落。”诸将都知道程婴跟赵朔的关系,所以毫不怀疑他知道赵氏孤儿的下落,很痛快就答应了他。程婴也不食言,得到金子后,便带领诸将来到公孙杵臼藏身的地方。

公孙杵臼见到程婴把诸将带来了,假意大骂道:“程婴,你这个小人!当年下宫之难不能死节,与我共谋藏匿赵氏孤儿,如今又出卖我。即使不能扶立少主,又怎么忍心出卖我们?”他抱住婴儿大喊道:“天啊,天啊,赵氏孤儿有什么罪啊?求你们让他活命,只杀我公孙杵臼就可以了!”诸将当然不肯留下后患,便将婴儿与公孙杵臼一起杀死,从此便放下心来。程婴因此得以保全赵氏孤儿,带着他在深山中隐居了十五年。

十五年后的周简王三年(晋景公十七年,鲁成公八年,前583年),晋景公生了病,占卜得知是大业在晋国不得志的后代作祟。晋景公不知道这个“大业之后不遂者”对应的是谁,便把韩厥找了来,想让他给解释解释。

当年韩厥劝阻诸将不成,曾先行跑去向赵朔报警,让他赶快逃命。赵朔不肯出逃,对韩厥说:“我知道您一定不会让赵氏绝嗣。”这是一个带有相当大危险性的要求,后来公孙杵臼就是因此而丧命的。韩厥不见得会乐意冒着生命危险干这个事,但赵氏毕竟对韩氏有兴灭继絶之恩,所以不管他乐意还是不乐意,总归是要表面上先答应下来的。于是,“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韩厥虽然靠装病躲掉了直接出面保护赵氏孤儿的危险,显得有些不太仗义,但他也并非完全就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他只是精于算计,不肯做赔本买卖罢了——这跟他当年在邲(bì)之战中推卸责任,怂恿荀林父率全军渡河如出一辙——所以当有机会恢复赵氏地位而又没有什么风险的时候,他还是站出来说话了。

韩厥知道赵氏孤儿尚在人世,便趁机向晋景公进言说:“大业后代在晋国绝嗣的,那不是赵氏吗?自从叔带(赵衰高祖)去周入晋,从晋文侯一直到晋成公,世世代代都立有功勋,未曾绝嗣。如今您却族灭赵氏,国人都很痛心,所以才占卜到这个结果。请您好好考虑该怎么办。”

晋景公要是不相信占卜,也就既不会占卜,也不会询问韩厥了,所以已经患病在身的他根本不用考虑就知道该怎么做。于是他问韩厥:“赵氏还有子孙在世吗?”韩厥俱实以告。于是晋景公与韩厥谋立赵氏孤儿,把赵武召来先藏在了宫中。

诸将入宫来探问晋景公病情。晋景公让韩厥带兵控制住诸将后,让赵武出来拜见诸将。诸将不得已,只好把责任都推给屠岸贾,并同意复立赵氏。于是剧情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诸将又帮着赵氏一起去攻打屠岸贾,灭掉了屠岸氏家族。晋景公也把赵氏原来的田邑还给赵武,恢复了赵氏的地位。

后来,赵武年满二十,行完冠礼之后,程婴向诸大夫辞行,对赵武说:“当年下宫之难,赵氏家臣都能殉难。我不是偷生,而是想要扶立赵氏的后代。今天你已成年,恢复了爵位,我该到九泉之下去见赵盾和公孙杵臼了。”赵武“啼泣顿首”想要阻止程婴。程婴说:“当初,公孙杵臼相信我能成事,所以先我而死。现在事情已经办成,我如果不去告诉他,他还会误以为我没办成呢。”于是不听劝阻而自杀,为这个“忠义”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个故事显然比《左传》的记载精彩多了,但其中的疑点也确实不少,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几点以外,还有就是故事中的主角屠岸贾、程婴和公孙杵臼,只怕也都是杜撰出来的人物,因为除了这个故事之外,就再也找不到他们的其他事迹了。这对地位低下的程婴和公孙杵臼还好解释,但对官至司寇的屠岸贾就难以解释了,所以我们还是以看小说的态度来看这个故事比较靠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史记》版赵氏孤儿后来被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改编成了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冤报冤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冤报冤》,简称《赵氏孤儿》),其中重要的修改有:把那个替死的婴儿写成了程婴的儿子、把程婴携赵孤隐居深山改写为依附屠岸贾生活。这些修改令该剧的剧情更为紧张,人物也更为丰满,因而被誉为元杂剧的四大悲剧之一。此后,许多剧种都据此编出了精品剧目,直到今天也仍然一再被改写为文学作品和电影、电视剧,甚至连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的剧作家都有根据该剧改编的剧作上演,真可谓是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史闲谈|先秦七一•赵氏孤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