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我老的老头》之《“三毛”和我们一样》摘抄笔记

我的“美术事业”是从漫画开始的。——点题

一九三五年《独立漫画》上伟大的三毛出现的时候,我十三岁,没见过这幅“开山祖”的三毛。那时候家乡的风气颇为开明进步,正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我们抱着《上海漫画》和《时代漫画》不放,觉得它既是让我们认识世界的恩物,又是我们有可能掌握的批判世界的武器。我们模仿着《上海漫画》和《时代漫画》的风格在壁报上画点讽刺当地流俗的作品,甚至老着脸皮贴到大街上去,却是因为心手两拙,闹不出什么有趣热烈的反响。倒是巩固了一种终生从事艺术的勇气和毫不含糊的嘲讽眼光。十三岁的黄永玉对漫画一见钟情,对艺术有了追求和思想。


直至一九三六年四月四日儿童节,父亲给我的礼物是一本张光宇、张正宇兄弟合著的《漫画小事典》。这包罗万象的万宝全书教会我如何动手和如何构想,把身边的人物和事情变成漫画。我一边欣赏,一边模仿,找到了表达力量。学着把身边的事物纳入《漫画小事典》的模式里来。仿佛真感觉到是自己创作的东西。——父亲给予了特别关注和支持,为黄永玉的艺术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知道世界上有伟大的张光宇、张正宇、叶浅予、张乐平……一口气能背出二三十个这样的“伟人”。“王先生”、“小陈”,开阔了我们对上海社会生活的眼界,

“三毛”不同。“三毛”完全跟我们一样。人欺侮人,穷、热、冷、累,打架,他成天卷在里头混,我们也成天卷在里头混。他头发虽然少了点,关系不大的。他比我们长得好!他可爱!像我们,满脑壳头发有卵用!

你别瞧“三毛”三笔两笔,临摹容易,自己画起来特别难;不信你试试看!这不是学的,是修炼出来的。

“三毛”三笔两笔,临摹容易,自己画起来特别难;不信你试试看!这不是学的,是修炼出来的。

左边、右边、正面、侧面、上边、下边,怎么看都是他。又没有这么一个真人让写写生,完全靠自己凝神定位。

我们既然晓得世界上有个张乐平和许许多多同样是人的人,又晓得人和人虽然都要吃饭、吃猪脚和炖牛肉、喝汤,更晓得人和人是多么不一样。

“你晓不晓得张乐平画的三毛?”

“卵三毛!”他说(我的同班吉龙生的爹跟正街上蒸碗儿糕的吉师傅,论到这个问题)。

“你晓不晓得三毛是一个人凭空画出来的人物?”

“晓得有卵用?又不当饭!”

“猪也吃饭,狗也吃饭……”

“鬼崽子!你不滚,老子擂你!”他追出来。

我觉得这种人是无可救药了,决定不救他。自从我每天画漫画以来就觉得自己开始高级。——从张乐平等几十个艺术“伟人”身上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认知能力。从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到其同学吉龙生爹和吉师傅的对话,看出了黄老除了对艺术的喜欢之外,更多的是鉴赏和分辩。并且,通过自我练笔,不断从中提高思想境界。

爸爸事后翻着《时代漫画》时顺口告诉我:

“你画方伯伯像是像,但神气不够。你看看人家张乐平的三毛和周围的那些人,一个是一个的动作,神气,表情,各有各的样子。不能只是像。”

《良友画报》上看到三四个人在海滩上赛跑的照片。打赤膊,各穿一条短到不能再短的裤子,没命地跑着。题目是《海滨之旅》。小字印着“左起叶浅予,张乐平,梁……梁得所……”

这三个家伙长得都他妈的俊;叶浅予高大像匹马,还有撮翘翘胡子;张乐平的鼻子、额头上撮起的头发都神气之极,像只公鹿;梁得所腰上有根细细的白带子跟着飘,像个洋神仙。

他们都这么漂亮。他们不好好画漫画,到“海滨”来“之旅”干什么?——在父亲的指点下,鉴赏能力显著提高,由欣赏作品内容转变到追寻作者的思想,及由表象向内涵推进,一步步在向艺术人生竖身立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我老的老头》之《“三毛”和我们一样》摘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