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bùqiúshènjiě)的故事

图片发自App

东晋时期,有一个名叫陶渊明的人,他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二十多岁时到朝廷做官,他亲眼看到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

他当过一个小县令。一次,上司派人来视察。手下人提醒他要去迎接,他正在饮酒赏菊,有些不情愿。手下人又提醒他要穿官服,系冠带,不可违背了体统。陶渊明长叹道:“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屈身呢?”

陶渊明既不愿意虚情假意地和别人应酬,也不愿意为了官俸点头哈腰的去逢迎拍马,这使他更加感到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可贵。

于是,他就毅然辞去了官职,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他亲自参加农田劳动,真正体验到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也深刻了解到了劳动人民的疾苦。

在耕作之余,他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在这期间,他写出了很多著名的诗文。那时由于家乡一带水旱灾害连年不断,所以,他靠着微薄的田产,维持着一家老小的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他穷得有时吃饭都成问题,有时冬天还穿着单衣,却也非常高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家有七八间草屋,门前有五棵柳树,他就自称“五柳先生”。

他喜欢读书,但不抠字眼,只要领会意思就可以了(“不求甚解”)。他在《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却从不死抠书本,在个别字句上钻牛角尖,而主要着眼于领悟书中的要旨,一旦有所收获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和睡觉。陶渊明写的诗就象他的为人,平淡、自然,如同天成。

“不求甚解”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化而来的。

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成语“不求甚解”出自晋朝陶潜《五柳先生传》。“甚”的意思是很。“解”的意思是了解,理解。“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故事陶渊明为自己写的文章中写到他时常因为读书得到一些体会时而高兴得忘记吃饭,他注重的是领会文章的主要宗旨,追求自然的乐趣。

陶渊明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要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因为这样会失去美感,使文章变得呆板,所以阅读时一定要反复推敲,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在阅读中开拓自己的眼界。

小朋友们,赶紧拿起你身边的读物,开始深入阅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求甚解(bùqiúshènji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