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吾:大秦封泥“乐陵丞印”与乐陵来源

现在我们寄信时,大多会用胶带、胶水或浆糊将信口粘住,然后再在上面加盖一枚邮局印章,以示该信未被启封过。其实,这一做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便是封泥制度。

所谓封泥,是指盖有古代官印的胶质泥团,一般用于封缄竹简,即在竹简的外表“缄之以绳,封之以泥,抑之以印”,以防文书泄露,类似于过去的封蜡。封泥始用于东周时期,主要应用于秦汉时期,到魏晋至隋唐吋期,随着锦帛、纸张等书写材料的大量使用,竹简逐渐被取替,封泥也随之淘汰。

据悉,封泥最早发现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是四川一农民挖山药时偶得一批带字泥块,后被金石学家和古董商收藏。其后,随着封泥的不断发现,特别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遗址相家巷村出土了大量秦代封泥,遂引发学界轰动,被誉为继秦俑、秦简牍之后,秦文化发展史上第三大发现,具有重要的考古学价值与人文艺术内涵,涉及到政治制度、疆域范围、行政设置、地名传承、文字演变、书法印章、交通旅游等多个领域。

巧合的是,在上海博物馆就藏有一枚与乐陵有关的秦代封泥——“乐陵丞印”,这枚封泥对于佐证乐陵建城立县的历史至关重要。

秦代“乐陵丞印”封泥

这枚“乐陵丞印”封泥,一手掌可托,材质为一团焦黄的圆形泥坨坨,外围有边沿,形制为四字田字格,四字皆为标准的秦小篆字体,原印为阴刻,盖之封泥后则呈阳文,读取顺序为右下向左,文字清晰可辨,尽显苍劲古朴之貌。

它就像一把打开乐陵历史大门的钥匙,等待着人们破解乐陵的“家世”与来源,也似乎在昭示着这座从2000多年前走来从未易名的沧桑古县,正迎来一场朝气蓬勃的璀璨蝶变。

根据博物馆简介上的文字介绍,“乐陵丞印”封泥大概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被发现,且极有可能出土于关中大地,也就是说很可能是在秦首都咸阳城附近被发现的,甚至经过秦始皇之手也未可知。

秦封泥的横空出世,犹如带着“秦王扫六合”般的帝国气势,可以说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缺。例如有学者考证出秦代共置县732个,其中被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汉卷》(1982年出版)标注的有306县,而秦封泥与之相吻合的达110县,除此之外后续被证实为秦县却未被标注在地图上的还有143个之多,这其中就包括乐陵。

乐陵的建县时间历来被“西汉始置为县”一笔带过,也即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这一年(又称汉高祖五年),这一说法最早来自《汉书·地理志》,但随着秦封泥“乐陵丞印”的现世,让“西汉始置为县”之说不攻自破。

通过查阅《秦代政区地理》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可知,乐陵地域在秦代属济北郡统辖。那么,秦代“乐陵丞印”封泥可以佐证乐陵在大秦帝国行政版图上是怎样一个存在呢?这里,我们可以从行政与官职两个方面来简单解读一下。

第一,有秦一代,九州一统,郡县林立,乐陵即属天下732县之一,仅从这一点来说,至少可以将乐陵置县时间谨慎地向前推进20年(公元前 221年秦朝建立),毕竟具体年代我们不得而知。但凡可以置县,足以说明乐陵在秦代就已是一方富庶之地。如果我们再联系一下乐陵当地关于秦始皇东巡尝仙枣、厌次压胜、千童东渡以及千童城等动人的传说时,就更可以感知到:乐陵在秦代实为一人丁兴旺、物产丰饶之地,是为大秦帝国渤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

第二,秦代在县级官僚设置上,大县设令,小县设长,领有县丞、县尉等。《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可见,设立县丞是秦国商鞅变法的一部分,并且其地位仅次于县令。据有关历史文献可知,县丞主要是辅助县令处理除军事之外的政务、文书等工作。由于郡县长官皆有中央政府任免,所以上报地方事务时,县丞是可以直接上通皇帝的,而不必经过郡一级。借由这枚“乐陵丞印”封泥,我们不妨臆测:2200年前,乐陵县丞或免不了会将乐陵的特产——美味的金丝小枣进献于秦始皇,并将美如画卷、景若仙境的丹青枣林大大夸赞一番,也许这才勾起了秦始皇东巡尝仙枣、游枣林的心思以及征募乐陵儿童出海东渡求仙药的举动。

至于“乐陵丞印”封泥的用途,将来不妨将之加以仿制放大后,陈列于乐陵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以供人瞻仰和追慕古风,也可以取封泥上之“乐陵”篆体字作为乐陵千年枣林游览区的标识符号或制成旅游装饰品、景观雕塑等来加以使用,必定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乐陵。

说来也巧,原来早就有人对这枚封泥进行了初步研究,2017年即有人撰写了《战国置乐陵县考述》一文流传于网络,该文以此封泥为物证,并结合乐毅伐齐(公元前284年)的历史背景,带着无比自豪的感情推论道:“乐陵县不但在秦代已经设置,而且在公元前284年就已经设置了,并且与其他齐国地域的县不同,是由燕将乐毅设立的。”

乐陵地名渊源与建城立县时间,包括名称读音等,历来众说纷纭。近年,乐陵官方也越来越倾向于将乐陵的地名、建城来历与乐毅伐齐相挂钩,这一做法或有做大宣传与提高地方名气的需要,但乐毅伐齐筑乐陵城之说还确有其源,出自著名的唐代地理志《元和郡县志》一书:“乐陵,本燕将乐毅攻齐所筑,汉以为县。”

通过“乐陵丞印”系秦代之物可知,称乐陵“汉以为县”固然存在明显的错误,但按照《战国置乐陵县考述》一文,说乐陵“是由燕将乐毅设立的”,则就要谨慎对待了。须知道,城是城、县是县,城是指具有军事、居住等功能的客观实体,县则是具有行政功能的制度设置,两者虽有联系,但不能完全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城在先、县在后,县附于城。假设乐陵城为乐毅伐齐所筑,那么考虑到乐陵当时的地形(地处平原,高处曰陵)、地缘(燕齐两国交界处)以及乐陵的“乐”字与乐毅之姓同音(此处的“乐”,据称按古音应读lào )等信息,乐毅筑城同时在此建县,倒也能勉强说得过去。

话又说回来,乐陵最早建城置县,究竟是乐毅伐齐的产物,还是秦统一六国后“行郡县”的产物,抑或更早呢?目前,我们尚不得知,毕竟这一块还缺乏信史、文物等方面的足够证据,但这枚“乐陵丞印”封泥至少可以说明秦代时乐陵就已有名有姓、有城有县了。由此,要想完全揭开乐陵得名来源与建城置县的神秘面纱,也许只有等待对乐陵东南部那座号称“乐陵第一城”的魏王城遗址以及境内其他历史遗址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不可了。

乐陵的神秘与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此:她既让我们领略到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与旷古无两的风华,却又在谦虚与羞赧之间“犹抱琵琶半遮面”。

(来源:@走读乐陵)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吾:大秦封泥“乐陵丞印”与乐陵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