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龙虎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内,是汉代祖天师张道陵炼丹之地以及后世历代张天师起居布道之地,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亦是世界自然遗产,向来名扬中外。癸卯年夏,笔者游览龙虎山,深感其人文之厚重,领略其风光之旖旎,情之所系,遂将此次行程以文字方式记录,即为“问道龙虎山”系列文章。

第一章:夜宿鹰潭

       龙虎山,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炼丹之地,因相传“丹成而龙虎见(现)”而得名,后世的张天师就居住在龙虎山中,掌摄天下教务,因而龙虎山被视为道教圣地而驰名中外。笔者对龙虎山神往已久,终于在近日得以成行。

       这天一早,笔者就乘坐地铁赶往广州站,然后乘坐七点多的列车,向鹰潭进发。此次车程为十二个小时,一路北上,途经清远、韶关、始兴、南雄、大余、赣州、吉安、峡江、东乡等地,最后到达鹰潭。笔者最喜欢观看旅途中列车外的风景,列车缓缓行进,沿途经过都市、城镇、河流、山峰、隧道、田园、村庄,一路上各种美丽景色尽收眼底,可谓惬意。

       经过十二个小时之后,晚上八时许,列车终于到达鹰潭站,笔者下车出站,按照原定计划,当晚就夜宿鹰潭站附近,翌日才出发龙虎山。出站以后,有不少当地人上来招呼旅客前去住民宿,笔者向其中一人询问,认为价钱合适,便跟随其到了车站旁边的民宿,开了一个房间住下,准备第二天的行程。

第二章:直抵仙山

       在鹰潭市区民宿住过一晚之后,笔者便早早起来,下楼退了房,然后向公交站走去。因为笔者已经提前“做好功课”,查询到鹰潭火车站门口就有前往龙虎山的公交车的车站,因此笔者就直接到那里坐车即可。

       到达公交站之后,笔者就看到前面停着一辆公交车,车前有个牌子指示该车是从鹰潭开往金溪的,但由于笔者并不熟悉当地路况,便请教路边站着的一位师傅(后来才知道,他就是该辆公交车的司机),得知此车就是途经龙虎山景区的,于是笔者就上了车付了钱,然后找位置坐下;不一会,就到了发车时间,司机就上来开着车向金溪方向出发了。

       公交车从市区向郊区驶进,一路上颠颠簸簸,时而有人在中途上车,但无论目的地多远,车费都是按照到终点站计算的。当公交车进入的龙虎山一带的山区时,只见道路两旁很多丹霞地貌的石峰,笔者一下子就感觉到这里离神往已久的龙虎山已经不远了。又走了一段路程,前面开始出现一个店铺林立的街道,之后,司机就在一个路口停车,告知我龙虎山景区已经到了,并指示我应该在哪里走进景区。

       下车之后,笔者就按照司机指示的路向前一直走,果然没多久,前方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招牌写着“龙虎山”三个大字,再往远处看去,只见一组神秘瑰丽的丹霞地貌石峰出现在眼前,笔者就知道,自己已经到达龙虎山了!

第三章:仙境登临

       原文再续上一章。笔者乘坐公交车到达龙虎山景区路口后,按照司机的指示,很快就走到了景区大门口,前面一座写着“龙虎山”三个大字的高楼映入眼帘,那里便是龙虎山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

       在游客服务中心门前,笔者看到了三尊石像,左为马祖道一像,右为老子像,居中者为祖天师张道陵像;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老子是道家创始人,张道陵是道教创始人,而马祖道一则相传曾在龙虎山弘扬佛法长达八年之久。三尊石像,犹如天、地、人三才,在这个灵秀之地         达到和谐统一。之后,笔者便进入了游客服务中心,并按照指示自行购买景区门票,然后正式开启难忘的龙虎山之旅。

购买门票之后,笔者便按照指示牌向前走,越往里走空间越广阔,离那瑰丽神秘山水更近。由于这天不是节假日,所以景区游客相对少一些,难得旅途清净。之后,笔者就走到了景区的观光车站,那里早已有一群游客在候车,笔者一到,便够人数上车,上车之后,观光车便开动,向龙虎山主要景点进发。

       观光车站设在山下,而主要景点则在山上,所以车辆一直在山中穿越进发,沿途越来越多丹霞地貌石峰,有的游客更是在中途下车,前去登攀栈道,而笔者的主要行程则集中在道教文化建筑群及泸溪河竹筏漂流两处景区,所以只是沿途欣赏石峰风光,并未下车。

第四章:正一仙观

       笔者乘坐龙虎山观光车,一路进入到深山腹地之中,但见沿途风景靓丽,真可谓福地洞天。之后,观光车就在一座宫观前停下,笔者与其他游客都下车参观,这里就是游客进入龙虎山景区后所必到的第一处道教圣地——正一观。

       正一观历史悠久,相传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祖天师张道陵在此构筑玄坛,烧炼九天神丹,最后“丹成而龙虎现”,所以这座最初名为云锦山的山峰亦得名为龙虎山,而正一观所在的山地就算得上是“最正宗”的龙虎山。相传张道陵在龙虎山练成神丹之后,就去了西蜀,最后在鹤鸣山登仙;至汉末三国(一说西晋)时,张鲁之子、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归居龙虎山玄坛旧址,布道兴教,史称其“初居南郑,父命嗣教,克志精修,魏世祖封奉车都尉、散骑侍郎、加都亭侯,不受,携印、剑、经箓自汉中还鄱阳入龙虎山,修治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故址,遂以其地为居”,从此以后,一直到民国第六十三代天师,均世居龙虎山中,而正一观就是张道陵发源、张盛复兴之地,可谓是龙虎山最古老的道教祖地。

       下车之后,笔者穿越正一观牌坊、山门,一直进入到祖师殿,祖师殿位于整个观宇的正中位置,殿内供奉三尊祖师神像,居中者自然就是祖天师张道陵像,而两旁则分别为王长像及赵升像;相传东汉时,张道陵正是与王、赵二徒弟进龙虎山而练就神丹,因此他们三人可以说是最早到龙虎山弘道之人,而供奉他们的祖师殿可以称得上是道教祖庭、启宗道源。如今正一观中还有一口炼丹井,据说当年张道陵就是用此井水炼制神丹,因此相传此水颇有灵气,有延年益寿之功能。

       “紫气氤氲,门外青山添秀色;香烟缭绕,炉内丹火蕴玄机”,此真可谓正一观自然、历史之真实写照啊!游览完正一观之后,笔者就辞别了此地,然后前往观光车站,准备下一站的行程。

第五章:天师故里

       辞别了正一观之后,笔者回到观光车站,这里有两条线挑选,一条线是到达竹筏漂流景点,一条线是到达上清古镇景点,笔者对当地路况并不熟悉,但经过仔细衡量之后,认为先游古镇再回来去竹筏漂流的行程会更好一点(事后证明笔者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于是笔者就在正一观车站乘坐观光车前往上清古镇。

       实际上,正一观离上清古镇的路程还是有点远的,车辆离开道观之后,又是在山区里行驶,一路上还经过很多村庄、田园,过了大概半个小时车程后,终于到达古镇站,笔者和其他乘客都在此下车。下车之后,旁边突然出现一个导游,说是带大家去游览天师府景点(还一再强调费用是包含在门票里的,大家无需为此付费),但走了一段路程之后,发现眼前所到的并非是天师府,于是笔者就没有继续跟着走,而是出来向另外一个人流集中的方向走去。

       走了几步,就看到前面矗立着一个牌坊,牌坊上书“天师故里”几个字,笔者这就感觉到,这里离嗣汉天师府等重要建筑已经不远了。这时,笔者看到路旁坐着一位老者,于是笔者就上前向其问好,接着向其请教到天师府、上清宫的路程,这位老者便很热情地带着我到牌坊路口的路牌前,指着路牌就向我详细介绍到天师府、上清宫的路程,笔者在他的指教下就基本上掌握了前进路线,便一再向老者道谢,然后按照他的指示一路前行。

       上清古镇里的嗣汉天师府,始建于明洪武元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是历代张天师的起居、布道、宏教之地,所以这里称为“天师故里”,是当之无愧的,是真正的“人间仙乡”!

第六章:古镇风情

       笔者顺着“天师故里”牌坊一直往里面走,但见大街两旁全是古色古香的店铺,店铺中基本上都是售卖当地特产以及古玩的,游客只要有需求,这里就会有需求。这里,就是著名的上清古镇了。

       据了解,上清古镇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明初已成规模,明末发展兴盛,《徐霞客游记》称上清街“甚长”;到清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这附近进行激战,镇内建筑损毁严重,至民国时期大体修复。古镇内有许多重要建筑,如长庆坊、天师府、留侯第、留侯家庙、天源德药栈、上清宫、象山书院等等,这些建筑无不体现着此地历史之悠久。

       笔者漫步在古镇街道上,看着这里处处体现古韵的吊脚楼店铺以及时而出现的埠头,听着当地人闲聊,惬意之情游荡于胸怀,忽然又发觉这里与自己家乡洚水墟之环境颇相类似,真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觉。之后,笔者就在龙马弄前的埠头走下去,欣赏这里的泸溪两岸风景。只见眼前——泸溪河如玉带环绕,琵琶峰似金笏朝拜,两岸建筑,尽显赣派风情,这种天人合一的宁静祥和,令笔者有一种恋之恒久而不愿离去的情感。

       近二千年中,张天师世居龙虎山中,是古代朝廷的一品官员(神权官阶),与宰相官阶相当;而位于古镇天师府对面的桂洲村,则在明代时出了一位首辅夏言,夏言故宅与天师府隔泸溪河相对,所以人们就称这是“隔河两宰相”,以此来形容古镇的钟灵毓秀。

第七章:留侯家庙

       进入上清古镇之后,从龙马弄前街一直向前走,不一会就到达了一处重要建筑前,这座建筑就是历代张天师的家庙——留侯家庙。

       据了解,张天师向来有建庙祭祖的传统,早在汉末三国第四代天师张盛返回龙虎山“永宣祖教,以传于世”时,就曾在今正一观位置立祠祀祖,这是有关龙虎山天师祭祖的最早说法。那么,既然是张天师的家族祖庙,为何又会称为“留侯家庙”呢?原来,按照传统说法,祖天师张道陵正是汉朝开国功臣张良的后裔,而张良因为功勋卓著而受封为留侯,所以后世自认为是留侯张良后人的历代张天师的家庙,自然就称为“留侯家庙”了。

       据了解,留侯家庙里面供奉有留侯张良以及从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到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神位。可惜的是,当笔者到达这里的时候,只见这里大门紧闭,询及旁人,得知游客是不能进庙参观的;因此,笔者只能站在家庙宏伟的牌坊前,细细观看其外景了。

第八章:天师府邸

       如果说起道教张天师,也许在很多人心目中那是一个乘云驾雾、仙风道骨、神通广大的形象;但实际上,张天师是道教宗师,掌管天下教务,在将近二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的人物,而他的府邸就是龙虎山的嗣汉天师府。

        张天师,是道教四大天师之一,同时也是唯一传递千年不辍的世袭天师,从张道陵到张恩溥,张天师一直传承了六十三代,而这六十三代天师都是一直生活在人世间的真实人物。元朝以后,龙虎山张天师受到朝廷恩宠,得以世袭“嗣汉天师”一品官职,因这是唯一绵延不断的天师世袭,所以张天师就总摄天下道教事务,而张天师起居的天师府可以算得上是天下道教的中心。

       笔者到达嗣汉天师府门前广场,看着埠头外奔流不息的泸溪河以及远方罗列的琵琶诸峰,能感受到这里极其灵秀之气场。接着,笔者便参观天师府,参观了府门、二门、大院、钟楼、鼓楼、玉皇殿、灵泉井、中厅、天井、后厅等重要圣迹及古迹。作为封建时代的文化符号,龙虎山天师张家与曲阜衍圣公孔家齐名并尊,并称为“南张北孔”,有此殊荣,因此天师府又被称为“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

       嗣汉天师府,古称为大真人府,是道教的象征。天师府前,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麒麟殿上神仙客”,下联是“龙虎山中宰相家”,据说这是出自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手笔,该联很好理解——上联是写身在汉代宫殿之中的张良,其实是神仙之客;下联是写龙虎山中的天师府,是与宰相同品阶的张天师府邸,自然就是“宰相之家”了。整联大气无遗,令人陶醉于张天师的道脉与仙居……

第九章:万法宗坛

       在嗣汉天师里面,有一处名叫“万法宗坛”的建筑,这里面积虽不大,却是天下道教万法之总宗坛,在古代更是有凡授箓传度唯龙虎山万法宗坛方可举行的殊荣,由此可见,该坛在道教界之地位是极为崇高的。

       道教自宋元以后,实现“三山合一”,龙虎山成为天下道教的总坛,明初天师张正常更是开始奉命“永掌天下道教事”,敕命礼部与道教拟定科仪格式,颁行天下遵行,道士宋宗真、赵允中编成《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对授箓传度的斋仪章法作了系统规范的整理。自明洪武年间上谕礼部“严禁伪造符箓”以后,其时,“天下符箓,出此(龙虎山)一家” 。从明中叶以后,万法宗坛就成为历代天师奉旨祀神演法之所,更是道教祖庭之重要标志。

       笔者行走在万法宗坛院落之间,深感自己能到达此灵仙都会,真是道缘不浅,可谓幸甚至哉。“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的千古名句,亦时刻在笔者脑海间回荡……

第十章:天师私第

       实际上,嗣汉天师府并不完全是张天师的居住地,它作为天下道教的最高权枢,作为重要宗教场所而发挥着很多重要作用;而属于张天师的真正私人空间,则是天师府中的天师私第,这里才是历代张天师起居之地。

       笔者离开万法宗坛之后,便顺着长廊向东边走去,恰巧当时中轴线上的一些建筑正在进行修葺,所以笔者都是匆匆行进,未作停留。但走到天师私第时,笔者便驻足下来,并在此参观。据了解,天师私第分为前、中、后三厅,前厅是张天师议事之所,中厅是张天师待客之所,后厅则是张天师食宿之所,厅外的照壁上供奉着一副人物彩画,画中人物正是第三十代天师“虚靖先生”张继先,这是正一派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天师之一,后世有关他生前、身后显圣、点化的故事被传得神乎其神,其生前受朝廷荣宠已极,其亦是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提到的龙虎山张天师的原型。

       越过天师私第之后,笔者就到达了天师殿。天师殿非常深旷,里面供奉着数十尊神像,居中者为祖天师张道陵像,而分列两旁者应该就是祖天师以后的六十二代嗣天师像,整个殿宇师座森严、法坛肃穆。这个时候,刚好有一众道长在殿中举办道教科仪,这是十分难得的道缘,于是笔者就在殿堂下驻足参观,并且捐资、上香,向这里的历代先贤表达最朴素的崇敬之心。

       置身于历代天师起居的天师私第,笔者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仙气氤氲、肃穆森严的情景中,与张天师进行了交流,感悟了许多人生真谛。当然,老子曾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笔者不敢称“士”,但到此仙乡境界,聆听一场大道科仪之后,自然闻道,但此道曾经遗失,现在不过重拾罢,不曾行、不曾存亡、不曾笑。

第十一章:天主教堂

       离开了嗣汉天师府之后,笔者就继续往下一站——上清宫走去。实际上,天师府和上清宫的距离并不像旅游地图上描绘的那么近,从天师府步行过去上清宫还是有一段较长的路程的,当时笔者并不知道在上清古镇就有观光车直达上清宫,所以就步行而去;但这样也好,这样能够让笔者近距离地亲近古镇的每一处地方,更好地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

       沿着街道一直向前走,笔者就看到了前面出现一所学校,学校旁边有一个路口可以走进去,而墙壁上写着几个大字“天主教堂由此进100米”。笔者看到这几个字后,不禁疑惑——这龙虎山可是驰名中外的道教圣地、祖庭,上清古镇一带是历代张天师布道弘教之地,那么这作为外国宗教的天主教是如何传播到这里的呢?尤其是在过去思想落后的时代,当时的人们又是以怎样的眼光和胸襟容许这座天主教堂建立在道教圣地之上的呢?带着满腹的疑问,笔者便按照路标指示一路向里面走,试图寻找其中的答案。

       走了几十米之后,只见一座宏伟的教堂便出现在眼前,笔者一路走去,到达教堂前面,只见教堂大门半开,门外有一女士在给铁围栏上漆;笔者上前,向女士问好,并请问能否进教堂参观一下,女士表示可以,便让我进去参观。走到教堂楼前,笔者仰望教堂楼顶,上面有字写着“圣母无染原罪堂”,两边还有对联写着“德冠群英作古今恩保,位超众圣为天地母皇”,可谓将中西文化结合得天衣无缝,这里应该就是纪念圣母玛利亚的教堂。据了解,这座教堂始建于清同治十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由法国籍江西教区主教从国外带来捐款、国籍神父王若瑟主持建造的哥特式教堂。笔者在教堂中参观完毕之后,就出来了,并向那位女士致谢,然后离去。

       天主教堂的建立,彰显了上清古镇宗教和谐共处的特色,可谓让人大开眼界。当然,龙虎山说到底还是以道教祖庭为主,所以即使是到此旅游经过的游客,都很少有人会专门到此参观,除非是像笔者这样对地方历史文化有兴趣的人。当然,比起天师府的人山人海、繁华兴盛,天主教堂则显得格外安静、悠闲,或许正是经历过繁华之后的宁静,才令人更有返璞归真之感。

第十二章:仁山智水

       从天主教堂出来之后,笔者发现附近颇像是一个村庄,有很多古色古香的旧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爱好者,笔者自然免不得要走过去参观一番。

        笔者发现这个地段挺好的,后枕华山,前临泸溪,与天师府一水同处,处于古镇之腹地,不但有古街,还有教堂、学校,是一个非常适合人居住的地方。据了解,在天师宗族中,除了长子继承天师职位居住在天师府外,其他儿子在分家后都要搬出府外,另建宅邸居住,所以这一带有很多大户人家,笔者估摸着就是天师小宗的住所。行走在村落里,看着那古典的江南建筑,翘角飞檐,宏伟大气,让笔者仿佛回到了古代,而突然传来的几声犬吠,又带着笔者回到了当下,真是古今多少事,一时难以分清啊!

       离开村庄之后,笔者就要前往下一站——上清宫了。当然,前往上清宫的路程有约两公里左右,笔者一路上都是走走停停,一边向前走一边欣赏泸溪两岸的风景,还曾一度下到埠头外的石堆上摆弄那光滑的河石。这里的风景十分迷人,这里已经没有了丹霞石峰,只有一溪泸水以及两岸青峰,这里正是孕育了数十代天师的龙虎山水。

       之后,笔者越过“古镇”牌坊,一路向上清宫走去,途上青山绿水一路相伴,更有山水相逢、二水汇合的奇景,令笔者流连不已。或许,人间仙境,不过于此啊……

第十三章:大上清宫

       沿着上清河一路向前走,不一会就看到前面有一道旗飘扬的宏伟宫观,再上前一看,原来笔者已经到达了此次龙虎山道教文化旅程的最后一站——大上清宫了。

       上清宫又称真仙观,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拥象山,对泸溪,面云林,枕台石,是历代张天师供祀神仙之所;历经宋、元、明、清,是历代正一道天师阐宗演法、降妖除魔的宗教场所,为中国道教分支正一道原祖庭。上清宫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地位崇高,被誉为"仙灵都会"、"道家总会"、"百神授职之所"、"昼夜长明羽人国"。宫观门前有一副对联,写着“福地哪容凡客到,仙源未许俗人窥”,笔者到此,自感道缘不浅,可谓庆幸。

       越过宫门往里走,不久就到达下马亭,亭前有一碑石刻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罡踏斗,礼诚神灵”等字。下马亭中的地面上,就绘着九紫罡图,若是道门中人,至此就要步罡踏斗敬神;而笔者,不过山野村夫,不识此道门玄妙,来到此地,唯以至诚至敬之心礼敬而过,亦算是笔者的崇道之仪。过了下马亭,一路往里面走,就到了棂星门,棂星门后的大殿应该就是整个上清宫的主殿,可惜有铁围栏阻障,只能遥望,不得入内参观。

       大上清宫与正一观、天师府一样,都是龙虎山的重要宗教场所,正一观是张天师祀祖之地,天师府是张天师起居之地,而上清宫即是张天师祀神及进行重要宗教活动之地。天下道教建筑称“上清宫”者众多,而唯独龙虎山的称为“大上清宫”,这是其崇高历史地位之体现。

第十四章:东隐小院

       东隐院,是大上清宫里的一处建筑,虽为一个小小的院落,却是历史悠久,其创建于南宋年间,元初因该院道士张留孙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特殊礼遇,东隐院亦声名大振。如今的东隐小院,就属于“龙虎山古建筑群”。

       笔者在大上清宫游览过程中,看到其他坐落在重要位置上供奉财神之类的殿宇都不感兴趣,唯独对这个独处一隅的清幽小院颇感兴趣。越过院门往里边走,只见里面有几间殿宇,还有一堵“八仙过海”的照壁,可谓闲逸;而小院楹柱上“此地饶千秋风月,偶来作半日神仙”的对联,却是令人陶醉、心旷神怡,这应该就是问道之人的一时心境。

       出到院门外,又发现门旁有两棵非常古老的大树,看了简介,才知道这是一棵樟树和一棵槠树,是第四代天师张盛为其夫人朱氏所植,其中“樟”谐音“张”,“槠”谐音“朱”,两者合种,是取张朱合璧、阴阳协调之意,每至金秋时节,槠树硕果累累,这有子孙兴旺之意。龙虎山神圣之地,就连树木都有如此契合天人之理,更是令人神往不已。在古树后面,有一块高地,高地靠近东隐院门处有一个神龛,上面有一道人形象的雕塑,两边还有像对联一样的刻字,这似乎是一座古墓,又似是一座社坛。

       龙虎山作为道教著名的洞天福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似乎与天人感应,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神奇的现象。东隐院,就像是尘寰仙界、仙界尘寰,令人流连忘返、颇生思忆。

第十五章:伏魔古殿

       离开东隐院之后,笔者一直向东边走去,走约百米之后,就到了大名鼎鼎的伏魔殿,这是龙虎山非常重要的一处建筑,这也是笔者此次要参观的最后一处道教景点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伏魔殿于龙虎山而言是怎样的存在。相传当年祖天师张道陵勤修道法,最后得太上老君亲传镇妖符法,并将此符法传于后世;而上清宫里的伏魔殿,里面有一口镇妖井,相传就是历代张天师收押妖魔之地。现在,伏魔殿大门上就贴着两道符咒,据说就是历代张天师亲自画符、盖印、封贴的镇妖符。伏魔殿外的楹柱上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年归匿,风平浪静;一旦现形,地动山摇。”也就是说,张天师把妖魔鬼怪封镇在这里,于是大好山河千年平静,但如果一朝不慎将其放出,就必然会搅扰九州不得安宁。于是,有关这座伏魔殿就衍生了一个著名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开篇,题目就叫“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其内容大体就是说北宋仁宗年间,京师瘟疫盛行,宋仁宗派洪太尉到江西龙虎山降御香,并请嗣汉张天师大真人入宫祈禳驱瘟,张天师知洪太尉要来,故而在其进山途中化出大虫、大蛇以试其诚心,洪太尉果然不畏艰险、通过考验,张天师知其有诚意,便在其到达天师府之前就已经自进东京祈禳,而洪太尉进山之后,没有与张天师见到面,于是就在宫观里游览,当他走到伏魔殿时,看到被铁锁锁着、封条封着的镇妖井,听说此地就是天师伏魔镇妖之地,又看到石碑上有“遇洪而开”四字,洪太尉自然好奇心起,硬是不听众道士劝告,偏要命人将封条撕去、把铁锁砸开,最后只听到一声巨响,但见一团黑气自穴而出,冲上云霄,然后散去四面八方,这就有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横空出世,最后的结果就是北宋末年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水泊、风风火火闯九州。可以说,这龙虎山伏魔殿就是《水浒传》故事的开篇之地。

       笔者在伏魔殿驻足参观了一会,遐想着古典小说的故事,真有仿佛置身于小说情景当中之感。至此,笔者就将龙虎山所有道教建筑都参观完毕了,于是就回到大上清宫门前,等来观光车,然后乘坐观光车回到了上清古镇,并且在古镇上的饭店用餐,准备下午的行程。

第十六章:竹筏漂流

       在上清古镇用完午餐之后,笔者就到附近的观光车站候车,等观光车到达之后,笔者就乘车到达正一观站,再转乘车到达竹筏漂流站。到此为止,笔者算是结束了龙虎山道教文化之旅,转向自然山水之旅了。

       竹筏漂流景点,就是位于龙虎山泸溪河上,泸溪河流经龙虎山几十公里,沿途奇峰怪岩,风景无限,可以说,这个景点是整个龙虎山自然风景的精华。正因为这里自然得天独厚,所以龙虎山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更是道教中的第三十二福地,因此,尽管竹筏漂流不包含在龙虎山门票之内,笔者也要专门购票,以尽情游览此山此水。

       下车之后,笔者和其他游客一起向前面走,不一会就到达了景点大楼,进到里面检票之后,就按照指示一路走到泸溪竹筏码头。当到达码头时,笔者看到眼前阔然开朗、山明水秀、峰岩雄奇,真给人以一种“世外桃源”之感。在码头上等候了一会之后,船夫便招呼大家上竹筏准备开始漂流、游览;笔者便上去竹筏坐下,另外还有两位船夫、五位游客,我们都按照要求穿上救生衣,便正式开启竹筏漂流之旅了。

       烈日之下,泸溪河金波荡漾,竹筏一路前行,船夫更是告诉我们,我们这时已经离开龙虎山主峰了。这也正确,因为我们这条路基本上就是一直向前走,然后到达观光车站结束整个旅程,至此,我们不会再走回头路了。

第十七章:佳境渐入

       坐上竹筏,尽情漂流,观赏龙虎山与泸溪风光,这是笔者多年的夙愿,而近日终于可以得偿所愿,所以在那一刻,笔者的心情是无比欣悦的,“云气蓬莱近, 山阴草树香 ”的感觉亦越来越浓。

       随着竹筏漂流到泸溪河的中央,一路向仙水岩方向行去,两岸峰峦挺拔,却是各自成景、步移景殊,通过船夫的指点,更是茅塞顿开、拨云见日,真可谓是佳境渐入。譬如:回头望龙虎山之主峰,真像是一条巨龙在蜿蜒、一只猛虎在盘踞;往左望一峰如同开卷之书,中间有个小石峰如同屋舍,这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再往右回望一峰如同人头,在凝望着游人远去,令人心惊胆寒;再往前望,奇峰怪壑,时而像断头之龟,时而像仰天之猴,时而像伏眠之狮;顺着船夫手指方向远远望去,但见前面有一巨峰上有个尼姑庵,旁边有一峰如同一老翁在笑眯眯地看着尼庵,又旁边有一峰如同一老妪在吃醋怄气地看着老翁……总而言之,一路漂流,两岸风光无限,令人陶醉不已。

       当然,这一路漂流,所见沿岸也是埠头遍布,有的人在河边嬉戏,有的人在河边表演,有的人直接划着自家小竹筏过来向游客推销自家的特产,这也是以文旅带动经济的一种体现。一路上,还经过了著名的龙虎山无蚊村,那条村落以常年无蚊而著名,据船夫介绍,那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当地人种植了很多驱蚊的树木,所以当地自然很少蚊子了。无蚊村是许姓人家聚居地,村民据说就是许逊真君的后裔,而许真君又是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看来这龙虎山真的是“仙缘不浅”啊!

       泸溪像是一条玉带之水,蜿蜒在龙虎群山之中,如果龙虎山缺了这条美丽的溪流,则自然少了一半灵秀之气,人们也很难近距离、全方位地观赏龙虎山景色了。漂流在泸溪之上,看着那一幕幕风景,听着那一个个传说,真是一种享受,大有“给我半天,还你千年”之感。

第十八章:崖墓悬棺

       泸溪河上竹筏漂流,欣赏两岸风景,那绝对是一种美的感受。一路上,两岸岩峰千奇百怪,各自成景,令人陶醉;然而,还有比这更令人神往的,那就是悬崖峭壁之上的千年悬棺,不但是从古至今人们欲解不能的一个谜团,更是人文与自然结合的重要标志。

       坐着竹筏上一路漂流,过了很多突兀岩峰之后,前面突然出现一个高大的岩峰,顺着船夫手指方向遥望,那岩峰上的洞穴里,正摆置着一具具古老的棺木;据船夫介绍,这些棺木都是在泸溪河北岸才有,这些悬棺坐北朝南,似乎是寄托着古人的某种精神追求。龙虎山是丹霞地貌,与之相同的还有福建武夷山,而这两座山都很出奇地在临水崖穴中出现悬棺葬的奇特现象。从古以来,人们对于这种崖墓悬棺就进行百般探索,有人说这是“地仙之宅”、“架壑船”、“仙船”、“仙槎”、“蜕骨函”等等,是仙人羽化之后遗留蜕壳的地方,当然,这只是前人对于这种奇特墓葬的一种遐想。

       实际上,龙虎山崖墓就是距今二千至三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当地古越人的墓葬。据了解,在龙虎山水岩、仙岩、仙女岩、谷子岩等处,每处都有十几座到数十座不等的崖洞墓,这些崖洞墓中,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等几种类型。这些悬棺都是在距离水面几十米上的绝壁崖洞中,在几千年前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春秋战国时代,古越人又是运用哪些手段将沉重的棺木升上去的,这至今为止仍是一个谜团。上世纪,考古学家曾专门对龙虎山崖墓悬棺进行过考古工作,对棺木进行清理,发现悬棺棺具形制有扁圆形、圆筒形、长方形、顶盖式和屋脊形等几种,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为楠木,随葬品多用仿铜礼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

       坐在竹筏上,看着那悬崖峭壁上的一具具棺木,笔者不禁陷入沉思——古越人为何要用这样的方式埋葬先人?或者,这与古人信仰有关;或者,这与古代环境有关;或者,这与当地风俗有关;或者,这是受当时社会背景所迫不得不如此……仙人已去,悬棺还在,只是过客无必高声语,恐怕惊醒沉睡千年的远古先民。

第十九章:步移景殊

       竹筏在泸溪河上漂流,一直向前走,在接近终点时,船夫有意将竹筏驶近岩峰,让我们游客近距离地观赏岩峰各种千奇百怪的岩穴,其中据说还有一条地下河与泸溪河相通,过去有人将谷物洒在地下河口里,之后就能见到谷物在另一个水口浮出。而这里,就已经到达大名鼎鼎的仙女岩了。

       用笔者的眼光看,仙女岩已经是整个竹筏漂流过程中最精彩的一处景点,这里一步一景,锦绣纷呈,像极了古典小说《水浒传》笔下的龙虎山景:“根盘地角,顶接天心。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高低不等谓之山,侧石通道谓之岫,孤岭崎岖谓之路,上面极平谓之顶,头圆下壮谓之峦,隐虎藏豹谓之穴,隐风隐云谓之岩,高人隐居谓之洞,有境有界谓之府,樵人出没谓之径,能通车马谓之道,流水有声谓之涧,古渡源头谓之溪,岩崖滴水谓之泉……”

       正当笔者还在陶醉于这一方山水之际,竹筏行驶速度却已经逐渐缓慢下来,最后到达一个两面环山的埠头前停下,这样,我们的这次竹筏漂流之旅就算是完全结束了。登岸之后,其他旅客为了赶上时间去观看“升棺”表演,都马不停蹄地向前走,而笔者却流连于这里的景色,不愿离去。笔者看到,旁边石崖上有一小道直上,可以攀爬上去再近距离平视悬棺崖墓,笔者向来就热爱历史文化,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于是就扶着护栏一直往上爬,但是,石道越往上走越窄、越抖、越险,为了安全起见,笔者到达一个较高的平台后便停留驻足,这里就已经很好地欣赏悬棺和山下风景。

       居高远眺,泸溪河两岸之瑰丽风景更能尽收眼底,如此灵秀之地,岂非琼阁仙山?难怪在从远古时的古越人到后来的张天师,都选择这里为栖居之所,真是人得山水而秀、山水因人而灵!

第二十章:仙女幽岩

       在仙女岩埠头上驻足参观之后,笔者便开始下山回到平地上,告别此地,正式向下一站进发。在前方的“仙女岩”牌坊有一副对联,写着“思此身系自,源斯处而来”,似乎道出人类生命之源头。那么,这后面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天然玄机呢?

       穿过牌坊,一直向前走,很快就到达一处岩峰下,此处岩峰形状尤为奇特,竟与女性私处相类似,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仙女岩”了,又呼为“颜如玉”,与上游的“黄金屋”遥相呼应。据简介介绍,仙女岩又称为“大地之母”,它是传说中生命诞生之地,这座庞大的酷似女性阴部的岩壁,似一位心灵纯洁的裸体女子刚从泸溪河出浴尚未穿衣、端坐在岸边小憩一般,人们称这为“美女献花”;仙女岩完全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这一景观形象逼真,造型巨大,被中外游客称为“天下第一绝景”。

       观赏完仙女岩之后,笔者继续一路往前走。或者是这时正是仙水岩那边在进行非遗文化表演的缘故,所以这一路上都很少遇到有其他的游客,置身于此山谷之中,自然倍感清幽。这一路向前,沿途两旁都有不少当地人在摆地摊,有的人卖汽水,有的人卖工艺品,有的人卖食物,有的人更是招呼游客去骑马下山。笔者是喜欢动物的,即使是筋疲力尽之时,亦不会忍心骑马下山,但如果是这些马匹不能赚到钱,待遇又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走了好一段山路之后,笔者终于走到仙水岩一带,这里的游人也开始多了起来,笔者沿着路一直往前走,几经曲折,终于到达泸溪河畔的悬崖栈道上,在这里一直走,就能观看非遗文化表演了。

第二十一章:升棺表演

       到达悬崖栈道之后,靠着岩壁一路向前走,就到达了一座很著名的阁楼——飞云阁,这就是龙虎山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升棺”表演的场地了。

       飞云阁背依禾斛岩,前临泸溪河,悬崖为盖,下立石坪,开阔敞亮,北侧沿七层云梯而上,有云居洞,洞中有梦床、卧佛等;飞云阁始建于宋代,内祀观音像,是龙虎山及周边地区重要的佛教场所。在飞云阁旁边的岩洞内,还有疑似卧睡观音像、韦陀像,面临泸溪,似乎在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十分庄严。笔者走到飞云阁时,刚好遇到这里正在进行“升棺”表演,正好难得一遇的机会,自然要坐下来参观。

       所谓“升棺”表演,就是当代人以当代的构思和手段,用表演的方式为大家还原三千年前古越人将棺木升上崖洞的过程。表演过程约需进行一个小时,前面有很多节目铺排,譬如古越人新生儿诞生、图腾崇拜、祈福等等,然后话锋一转,就转到越人长老去世,然后越人又是如何为其操办后事、如何将棺木运送到石崖之下,最后就进入主题——随着一声鞭炮鸣响,山上、山下两股人进行操作,利用滑轮原理将船上的棺木吊上崖洞前,然后绳子上面有人开始表演各种令人惊心动魄的杂技,最后成功将棺木送进崖洞里,完成了一场“升棺”表演。

       那么,在几千年前的越人,到底又是不是用这种方式把棺木升上这离水面几十米高的悬崖洞穴上的呢?这一点已经很难考证了。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场表演的意义就在于,游客通过观看这场表演之后,会对古越人“升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且也会据此给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第二十二章:远古呼唤

       笔者游览了整个龙虎山之后,发现这里的文化就像这里的山水一样包容、大气,所有宗教都能在这里和谐统一,所以笔者就想用这篇文章表达一下自己对龙虎山宗教文化的看法。笔者曾考虑过用“三教融和”、“宗教融和”、“精神融和”等作为本文之标题,但总觉有所不符,不足以概括全文观点,思前想后,还是觉得用“远古呼唤”作为本文标题较为合适。

       所谓远古呼唤,自然就是来自远古时代、远古先人的呼唤,这种呼唤虽不能以耳闻目染,却是在这龙虎山的每一个地方都能亲身感受到,这是文明的呼唤,也是精神意识形态的呼唤。龙虎山历史何其悠久,文化何其博大——在龙虎山附近的象山书院,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是南宋陆九渊设帐讲道、传授心学之地,就连大理学家朱熹都说“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在龙虎山附近的马祖岩,相传就是禅宗六祖再传弟子马祖道一的弘法之地,马祖道一是南岳怀让弟子,与石头希迁合称“并世二大士”,也是六祖对怀让说“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所预言的佛门大德。

       除了象山书院、马祖岩之外,还有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禾斛岩飞云阁、上清古镇天主教堂,加上道教的正一观、天师府、上清宫,可以说,整个龙虎山区,就是各种精神文明大融合的圣地,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所以才造就了龙虎山文化鼎盛、丰富、多彩的盛况。此前,笔者曾游览过一些大山名川,也见过很多宗教融和、精神融和的情况,但那都是比较片面的,或者有的宗教已经式微甚至断绝,而唯有龙虎山,才是把各宗教、各种精神意识形态融和得这么好,这是笔者第一次亲眼所见的。

       泸溪河,在龙虎山流淌了不知多少个世纪,但是从古至今,这条河却是见证了龙虎山文化的发祥、发展、兴起、鼎盛、没落、重兴,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是空白存在的。而龙虎山的历史,就像是泸溪河一样曲折而悠远,从遥远的过去,流淌到遥远的未来。

第二十三章:别了仙山

       在观看完飞云阁的“升棺”表演之后,笔者的整个龙虎山旅程就基本上结束了,之后虽然时间充足,但笔者认为已经游览完龙虎山的有意义的景点,所以笔者就离开了飞云阁,准备下山。

       说实话,龙虎山是笔者游览过所有的大山名川之中最矮的山峰,甚至可以说,这里的所有景点都是位于山区里而非山峰里,所以此次旅程,笔者基本上都不用爬山,基本上都是步行旅游。从飞云阁下来的一段路程,才真正是处于山谷之间的,但是这条山路也并不长,走不到多久,就到了平地上,这里环境清雅,沿途还有很多地摊、店铺。再往前走,就到达了一个埠头,下了埠头,前面有一道浮桥凌驾于泸溪之上,游客从这里走过对面,再一路走就是观光车站了。在这里,能够欣赏泸溪两岸石峰风景,在这里眺望禾斛岩和飞云阁,更感其雄奇和壮丽。

在泸溪河畔驻足一阵之后,笔者怀着种种不舍之情,作别了这秀丽迷人的山水,就走进了出山的行程。一路向前走,只见丹峰凌云,碧溪映天,翠竹成篁,点缀田园,如此惬意,真令人有返璞归真之感。此情此景,倒是令笔者想起了元人余阙所写的有关龙虎山的诗句:“琼峰毓奇态,高高出先天。柄超琳阙迥,盘影渌池圆。别□标苍樾,回窗蓄紫烟。淙流如度曲,藤蔓似长弦。肖像生仪始,希颜太古前。虽无罗袖拂,常映涧花妍。”如此千姿百态,不就是笔者一路来所见到的景色吗?

       在走了一段路之后,笔者总算到达了观光车站,在这里候车,一会儿就有一辆观光车驶到,于是笔者就上了车,向山下游客服务中心进发,正式结束了多姿多彩、神奇诡秘、如诗如画、似真似幻的龙虎山之旅了。

第二十四章:后会有期

       结束了龙虎山旅程之后,笔者就从山上乘坐观光车下山,经过约半个小时车程之后,观光车终于到达龙虎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笔者下车之后,就一直往广场那边走,准备坐车返回到鹰潭火车站。

       其实在之前,笔者就已经提前购买好次日回程火车票,而此次旅程所用时间比预料中的要短,所以笔者决定,改变原定计划,将次日回程票改为当日回程票,列车时刻就是下午五点多。而笔者回到龙虎山景区外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所以时间比较紧,笔者遂马上向当地人打听从龙虎山景区回鹰潭火车站的汽车车站,之后马不停蹄地走过去,上了车,之后车辆开动,直往火车站行驶,又经过大半个小时的车程,列车终于到达了鹰潭火车站。

       下车之后,笔者就马上进了火车站,检了票,然后候车。之后,火车到来,笔者就上了列车,经过十二个小时的车程之后,终于在翌日凌晨六时许回到广州站。这样,笔者的整个江西旅行就算结束了。这次旅行,虽然只有短短一天时间,但是充满了各种乐趣,带回了难忘回忆,那雄伟的宫观里、巍峨的岩峰下、浩汤的泸溪边,都曾有我的足迹和记忆,直到归来多天以后,仍然对那龙虎山水魂牵梦绕。

       当然,笔者相信,这次龙虎山之旅只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在今后的日子里,只要条件允许,笔者还是会去龙虎山观光、寻梦的。短暂的时光,长久的相约,穿越千山万水才相见,只为互道一句:后会有期。

第二十五章:诗歌礼赞

       此次龙虎山之旅,见闻、收获甚多,特别是在自然、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又增进了不少。笔者向来钟情于山水之间,无论是名山大川,抑或是边山野涧,只要登临参观,则必以诗、词、联等拙作礼赞之,而龙虎山莫不如是。因此,本篇文章就将笔者从前往龙虎山途中、从龙虎山归来后所写的一系列拙作详列于下,以此向龙虎山致以最高敬意。

(一)

《七绝·上鹰潭》

为寻高道别乡关,遂上鹰潭龙虎山。

莫被浮生名利累,逍遥蝶梦在心间。

(二)

《五律·游龙虎山》

昔在长江上,遥望龙虎峰。

流溪垂锦帐,巨石绽芙蓉。

今则孤身至,时唯阵雀从。

入山休问道,其在古云松。

(三)

《忆江南·醉爱龙虎山》

无辞远,山里有仙葩。传说丹成龙虎地,登临舟进鬼神家。风雨伴烟霞。

吾独爱,此地足桑麻。非是天师垂庇佑,尽凭黎庶垦泥巴。民力实堪夸。

(四)

《一箩金·过龙虎山悬棺崖》

两岸危岩无碧树。洞府神仙,早已凌云去。留下一条青玉缕,抱环千纪黄金柱。

我到中流天若絮。万里空晴,收了倾盆雨。筏过峰前谁敢语?堪忧惊醒长眠处。

(五)

《五律·上清古镇》

泸溪河水岸,古镇上清名。

王佐家祠圣,天师府邸荣。

闲云乘野鹤,幽草没群蜻。

即是仙家地,逍遥若此情。

(六)

《诉衷情·难忘龙虎山》

列车驰别岭之南。美景令人酣。

仙乡龙虎山里,道韵正深涵。

隆法绪,肃宗坛,穆神龛。

却怜难寄,身返羊城,心在鹰潭。

(七)

《七绝·别天师府而游览崖墓》

丹成祖去颂千年,海立云垂障百川。

乘筏中流崖墓下,听闻洞主早登仙。

(八)

《五律·龙虎山遣兴》

龙虎山中景,时时现彩霞。

天师称故里,万法向宗衙。

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

我今游未足,魂梦在仙涯。

(九)

《联题道教圣地龙虎山》

上联:正一所宗,溯自开天辟地,老君黄帝咸推首学,师祖大成,教垂相府神仙客。

下联:上清之道,在于经世济民,西蜀东吴皆有先踪,鹤鸣未到,丹就鹰潭龙虎山。

你可能感兴趣的:(问道龙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