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修行

我们每天都微笑着,却可能不是真正的快乐。似乎生活就是一个烦恼接着一个烦恼,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情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怀疑人生。这可能是很多现代人的通病,不管有没有一份好工作好伴侣,听话的儿女,却有种种的心结。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作者通过描写一个主人公在偶然间遇到的一个老人,并在生活和工作期间碰到的烦恼一一向老人诉说,老人从中进行指导并且让主人公自己探寻答案的过程。在这中间读者也跟着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从中学习到很多关于内心成长的所谓技能吧,来一起跟着主人公进行一次心灵上的修行。

时刻关注我们的内心

我们总在追求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但是当谈及心灵上的追求时,很多人都无从谈起。所以才会有些人明明拥有很多的财富,却可能处理不好家庭儿女关系,而导致幸福感较低。我们总在想着如何前行,却忘了走过的坑要如何避免下次再次踏入。

从今天起,时刻关注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心理。身体层面,可以从饮食,作息,运动方面进行调整,让自己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心理层面,就是要时刻进行检视,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如何的?是否天气影响了自己的心情?是否某个人某件事让你不开心?然后再向往深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为什么我们常常不快乐?

可能很多人对快乐的定义就是,有钱,再具体一点,可以买好多的化妆品,可以买好多的衣服,可以有买豪车住上五星级般的家。但,是否这样我们就真的快乐了呢?可能未必。

这种快乐在老人看来,就是一种依靠于外在事物的快乐。一旦这个快乐的事物不存在了,我们也就随之消失。即便它一直存在,我们也会慢慢习惯。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换新手机应该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了吧?对于男生来说。但不知道你们是否发现,换上手机刚开始那几天很开心,渐渐地这件东西带来的快乐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退,直至你已经习惯。对于女生买化妆品也是同样的道理。外在事物带给我们的快乐其实持续时间并不长,我们会慢慢「习惯」它的存在。

而有什么方法是不依靠外在事物能让我们幸福呢?那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它是一种不依靠外在物质,而是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如何得到它,就需要我们心灵有足够的修行,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原生家庭与父母

有些人小时候不懂原生家庭的概念,但长大之后听了周围人对原生家庭的解读,看到很多失败的案例,也将自己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怪罪于原生家庭的不幸福,然后继续让自己的人生走在错误的道路上。

当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有某方面的缺陷,已经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了,但一味地抱怨或者归咎于其他外在因素无疑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让自己接受这样的自己,不纠结不自卑。告诉自己,父母也是第一次做人更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他们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们都应该可以理解,体谅。

最近湖南卫视在播《我家那闺女》,里面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两代人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有些父母确实是可以表现出真爱的特质,但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是以爱之名,指望自己的儿女实现他们原本想要实现的愿望,让儿女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让孩子为他们而活。他们缺乏真正深层次的沟通,他们忽视了一个现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任何人包括父母都尽量不要去干预子女的人生,他们有他们的计划和选择,而作为父母的,只能是做一个指引的工作。最好的结果就是,彼此尊重自己生命的历程,而不是强行要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

我们看见的都是大脑要我们看见的

读书之后甚至出了社会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人的价值观和我们从小建立起来的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与我们背道而驰。我们坚信的东西,有些人不屑一顾,而他们所坚持的东西,在我们看来也不值得去一再维护。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每个人在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人事物都有很大的不同,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学习环境等等。在这一系列的成长历程之后,我们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固的观念、信念、标准、价值观。所以,我们在看外界事物的时候,看到的都是自己过去坚信的那套东西,如果有悖于自己之前形成的价值观,都会统统自动屏蔽,我们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情绪也可以形成一种习惯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平时总是乐呵呵,遇到事情也总是能够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来面对。而有些人一直就是哭戚戚,他们所看到的世界都是灰色的,于是遇到事情选择逃避,选择抱怨。

说这两个例子有点极端,但确实是有道理的。每天,我们要警惕自己的情绪,作者如是说:

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关于冥想

冥想这个话题相信关注我的朋友们已经不再陌生,而且我一直坚定认为,冥想是一个好东西,不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地练习和不断地调整。

基本上,任何能让你专心致志、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你与身体重新联结,所以运动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时的心态和状况。所以无论是跑步、快走、游泳、太极拳、气功、瑜伽,只要你能够专心地观照自己的身体,这些运动都可以成为一种冥想。”

而其中,与身体对话、联结的最佳方式就是静坐冥想

在瑜伽里有一种有关呼吸的说法,那就是人的一生当中,呼吸的次数是固定有限的。所以呼吸越慢越长的人,活得越久。

练习的时候很简单,只要不着痕迹地把注意力带到你的呼吸上,关注一下腹部的起伏,自然带动了腹式呼吸之后,就不需要太多的心力去照顾它了。

在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时,可以抛开烦恼,抛开萦绕心头的那些心结,我会享受当下。这个时候仿佛可以什么都不想,只专注于当前的每一个呼吸,每一个微小动作。这或许就是作者所说的,与身体的联结。另外作者也提到,静坐冥想。这是一种在很多书籍里面提到的一种身体与心灵联结的极佳方式。强调一点,这无关宗教,不过由于我本人尝试还不够深入,无法做到静心下来做好,所以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多去尝试,做到修身修心。

注意掌控身体

从起床睁开眼开始,我们每一天的行动全都是靠自己的身体进行,但我们有没有注意过自己身体的姿势呢?什么时候我们会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到身体上呢?你是否意识到自己长期保持的某些姿势会让身体的某些部位酸痛甚至磨损呢?

所以与身体联结的方法还有一个,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留意自己的身体。

想想,一天当中,你有多少时候会花一点点注意力在你身体的感觉上呢?比方说,在跟别人交谈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的身体语言是什么?你的眉头有没有紧皱?你的肩膀是不是因为紧张而高耸?你的胃是否因为焦虑而痉挛?如果我们习惯于注意自己身体的感觉,时时安抚、照顾它的话,很多疾病就不会因为日积月累而产生。

“比如你在开会的时候,可以自问‘此刻我的姿势是什么?我的臀部和椅子接触时的感觉是什么?我身体的哪一个部分有紧缩的感觉?我可以试着去放松它’。这样留一部分注意力在自己身上,其他的注意力放在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上,你会发现,这样可以让你更容易地活在当下呢!”

关于饮食的建议

身心身心,必须要保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够进行心灵上的修行。

书里给了多个建议,第一个就是「少食多餐」。还有「怎么吃」:

「怎么吃」包括了以下几点:
1.食物的比例:所谓的黄金比例是40%的谷类,40%的水果、蔬菜,20%含有蛋白质的食物。
2.吃饭的时间:早餐一定要吃得多,晚饭一定要吃得早、吃得少。两餐的间隔时间,不可以超过4小时,才不会耗你的老本儿(能量)。所以在两顿正餐之间,应该吃一些点心,补充一下能量。
3.食物的分量:轻食和少食多餐。每餐食物的分量不要超过你一只手掌能抓满的分量的五倍,七八分饱就应适可而止。
4.烹饪方法:生食蔬菜有很多好处,但并不是每个人在每个季节都适合;生食肉类(包括鱼肉)在现代的社会中问题太多,少吃为妙。少油的烹饪法——水煮、蒸是最营养、最好的。
5.吃的方法:细嚼慢咽可以让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帮助消化。此外,食物、饮料不要太烫或太冷。我们的身体必须消耗极大的能量,才能将喝下的冰饮料温暖至正常体温(36.5℃),如此一来,整体的免疫力自然下降。所以如果常喝冰饮料,建议将饮料解冻半小时或改喝常温白开水。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灵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