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感】独行快 众行远

今天有幸观摩了名师工作室课例研讨活动,名师工作室内部的课例研讨,能对我们普通科学教师开放,让“室外”的科学老师倍感荣幸,近距离观摩一节节优课的产生过程,让我们心存感激。带着虔诚的心,认真的听完四节课以及工作室成员的评课议课,自己感觉收获颇丰,总有一些收获想和老师们分享。

真实发生的科学课。一天的课听完萦绕在脑海中是:科学课的真实。虽然是公开课会有很多同行来听课,但是四位执教老师仍然选择的是“真实”,表现为学生已有知识的真实,执教教师并未因为是公开课而给学生进行知识的渗透,学生课堂上表现出知识的多与少,均是他们真实的自有。另外就是课堂的真实发生,在执教过程中也有学生不举手的尴尬,也有学生“剧透”教材知识的无语,也有怎么引导均答不到点子上的无奈……,课堂中我们所遇到的“尴尬”的问题,很巧也被他们遇到,当然这些棘手的问题均被他们巧妙的转化,让我们学到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学为中心,学生出彩的理念,在四节课中也被熟练贯彻,因为以生为中心,所以出现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答案,出现了思维的碰撞,出现了“错误”的生活经验,比如“我也做个仿生家”环节,学生的答案有好多都是我所不了解的,但是查过百度后的确是这样,不得不佩服学生的知识面,再比如陶瓷的特性是“不容易碎”原因是好多东西掉到地上地板砖依然完好无损,貌似他说的也没有错,理由也很充分,可是这直接颠覆了陶瓷的特性。真实的科学课让我们知道了原来科学在孩子那里是这个样子。

直观设计的科学课。一直以来认为科学课,必须要把活动设计的非常精彩,因此抛开教材绞尽脑汁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资料,只为呈现一节与众不同的课堂,就这样在自以为是中走入了一个怪圈。通过今天的四节课可以总结出,科学课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实验活动设计,将本节课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的应用,所有设计都是基于教材,又在课标的指导下略高于教材,课堂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进行架构,事例均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知道但是不敢肯定,明白但是不知道原理,能零散的说出但是从未进行逻辑上的总结,因为没有实验过所以不敢肯定,因为习以为常所以未曾深入了解进而不知原理,因为从未梳理过所以没有融会贯通进而不能举一反三。今天的课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范例,原来科学课可以直观的上,直观的科学课会更精彩。

实验器材选择科学性的最后一厘米。一直以来实验用品总是习惯于到仪器室里进行寻找,遇到半成品的实验器材特别的兴奋,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从未想过实验用品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之前在上《生物启示》一课,会选择一张平铺的A4纸和一张卷成筒的A4,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出来后总有学生质疑,卷成筒的是2层纸,平铺的纸是一层纸,所以一层的承重力要小于卷筒的,学生往往会提出这种疑问,也曾给学生解释“平铺是一张纸,卷成筒也是一张纸”,但是从他们倔强的眼神中看到了对解释的“不满”,从他的行动中看到了对解释的无言“反抗”,将A4纸反复折叠叠成一个长条,然后再来做对比实验,虽然筒形勉强胜出,但是我知道如果继续叠下去或者叠成“W”形,这个实验就彻底失败,实验结论也将会“改写”,但是你却无法给他做出更深层次的解释,因为实验的结论已经摆在面前。也曾想对实验的器材进行改进,让相同条件更相同,尽量减少实验误差,但均未实现。今天的课给了很好的范例,用四分之一的A4纸,一个卷成圆筒,一个对折,这样就更公平一些了,一个小小的改变让科学实验变得更科学。因此也特别的感慨,老师们在准备科学实验器材是也要本着“打通最后一厘米”的精神进行,新版科学教材中的实验器材,在仪器室里并非都有,新教材的实验更贴近生活,所以选择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科学实验,对于学生们来说更具有说服力,当然这也就无形中对科学教师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转化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仍然坚信只要科学老师们再认真一点,一定能打通实验器材科学性的最后一厘米。

独行快,众行远。多年的同行,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快速成长。工作室成员在主持人的带领和帮助下,一直潜心研究课堂和教学,教学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高,特别是年轻的学员们,他们的课堂教学有了质的飞跃。一个人独行时可以心无旁骛,走的很快,但是如果要走的更远的话,抱团成长才是捷径,对他们有着无比的羡慕。

夜已深,但课例仍在脑海中翻腾,犹如余音绕梁,期待明天更精彩的课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课随感】独行快 众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