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的阳光温暖每个孩子——《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55—60篇导读

        每个迈着欢快的步子走进校园的孩子,脸上都写满了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期待,怎样教会他们遵守规则,成为自律、主动发展的孩子?从他律到自律,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读一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也许我们能发现藏在现象背后的教育规律。

      《课堂管理中的潜规则》中提到的“80-15-5”法则,揭示了典型课堂中不同学生的比例,也提醒教师课堂管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控制不让15%的学生对课堂学习环境产生副作用,维持那80%准备学习的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不把那5%的学生逼上绝境。教学中对学情的把握和研究十分重要,教师如果能对学生熟知于心,就能较好地预防课堂问题行为,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那5%的学生最有效的方法,

      《想吃活鱼怎么办》从“鲶鱼效应”出发来解释适度竞争的影响,这种普遍性心理是改善师资、提升教学的法宝,但运用过程中更要注意其“副效应”,避免由过渡竞争引起的焦虑情绪或内部矛盾。教学中教师还是要在准确判断学情的基础上发挥“鲶鱼效应”,激励、唤醒学生主动发展,在变更参照系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心中的偶像》运用“名人效应”来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目标,巧借“星光”引领成长。但并非所有的名人都值得学习,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甄别,选择那些真正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出贡献的人为榜样,可以通过读名人传记、搜集名人事迹、寻访名人故居、诵读名人诗词等方面引导学生走近“名人”,在学习中汲取精神力量。

      《最后通牒是不是拖沓者的克星?》一文中为拖沓者的画像,可能让很多人找到自己的影子。拖沓带来的精神消耗其实很大,就如尼尔·弗瓦尔博士所说的,“人们拖沓的主要原因是恐惧。”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拖沓者宁愿被人认为没下足够力气,也不愿被人说没有足够能力。设置期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拖沓问题,学会时间管理才能让自己掌握主动权,平衡事物之间的关系,减少未来危机,变得更从容,更自信。

      《无孔不入的“偏见”》从决策中的非理性说开去,提醒我们人对外界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由于所处环境的复杂性,人很难作出最优的决策,主观因素影响了对人和事的判断。面对成长中的孩子,也许一颗理解、宽容的心,能让我们的一言一行更有温度,更富智慧。

      《脚踏两条船的感觉》中提到的“手表定理”,揭示了两个标准、两种观点并存带来的矛盾与冲突,其结果是让人感到无所适从。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如果父母、教师价值观不一致,学生就会在其中游移不定,导致精神上的不安、紧张、焦虑,甚至形成心理疾病,行为上也表现得无所适从。教育是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目标的,教师、家长目标一致,家校协同,孩子才能在爱的氛围中身心放松,朝着明确的目标努力。反之将会在相互消耗中削弱教育的力量。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大地的时候,整个世界都被光明和温暖包围。在每个人心灵的更深处,是否也渴望那一缕阳光?望向校园里一双双纯净的眸子,就像看到了未来。相信爱能创造奇迹,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份爱传递给孩子,在彼此共享的时空里,温暖岁月,点亮童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爱的阳光温暖每个孩子——《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55—60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