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英雄之旅完成的过程就是自性化的过程。自性也就是自内在本性,它隐然有超越自我之意,是指一个人深入自我,成为他自己,反而发现会发现更大的存在。
你越是拼命维护小我的存续,就越是怕死,而你越是能完成自性化过程,就会发现小我其实和大我相连,会变得更加坦然。
身体与选择
武老师出过十多本书,其中读者反馈最有疗愈性的一本书是《身体知道答案》。
他觉得他能写这样一本书,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2008年,他开始学催眠等一系列课程后,发现身体是如此敏感,它比头脑可靠。
他还记得当时给这本书做签名售书时,他使用最多的一句话是“聆听你身体的声音”。
他还计划出第二本,书名也想好了,就叫《身体的隐喻》,一切章节的内容其实已经在这个心理学课中出现了,如吃的隐喻、呼吸的隐喻、身体冷暖的隐喻等等。
在不断深入认识这个主题时,他常常会想起鲁米的那首诗:
身体是一件仪器,用于测量
精神的天体。透过这星盘来观测,
让自己变得如海洋般浩瀚。
这部分一直探讨“选择”这个话题,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有测量工具吗?
武老师认为,身体,就是一个测量选择的仪器。只是,身体看起来太普通了,人很容易忽略它,要在一些生死级别的大事面前,才能让自己警醒。
他曾采访过一位从肝癌中痊愈的老人,他有雪白的头发和极好的皮肤,称得上鹤发童颜。
这位老人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初,查出了肝癌,当时有医生对他说他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这个老人做了一系列“选择”,最终得以痊愈。
这些选择中,有两个让他印象深刻:
第一是,他发现对于他的病情,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说法,这些不同的说法,让他的心情非常动荡。
于是,他选择干脆自己去查阅大量的医学文献资料,他发现曾经有过肝癌病人痊愈的案例,这样的病人一般都是选择接受切割手术,所以他最终决定也走这条路。
第二是,他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人生。
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发现因为受到过不公正待遇,导致自己心中一直充满怨恨,他觉得这和他的肝癌是有关系的,于是他决定放下这些怨恨,他也做到了这一点。
总之,他积极地配合治疗,积极地面对人生,后来肝癌彻底痊愈。而且,他是仍然每年都会去做一次检查,积极配合治疗和面对人生,这两个态度一直没改变过。
你身边可能也有类似的故事,一个人面临着重病带来的肉身死亡的威胁,突然惊醒过来,开始对人生采取一个全然不同的态度,然后他的身体、精神面貌和生活,都有了巨大变化。
对一个人来说,肉身死亡应该算是最大的无常了,但直面这份无常,可能会让一个人去反思自己的选择,从而活出新的可能。
人们对身体、心理和灵性这三者的关系,有着非常复杂矛盾的态度。在咨询中,武老师常遇到来访者对他说:“我的这个情绪问题都是身体导致的,和我的心理过程没有关系。”
例如一位患有狂躁抑郁症的来访者,他的确已经到了必须要接受药物治疗来控制情绪的程度,但他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一切情绪问题,都是因为药物导致的。
特别是当他的精神科医生有时会尝试改变他药物的剂量,这是他就会把这时期的所有情绪波动,都归为药物剂量的变化。
在精神分析看来,这是一种经典的自我防御机制,把难以忍受的情绪情感都归为药物这个物质因素,而就避免了去直面自体虚弱感和关系中的恨。
例如这位来访者,当能精细地去探讨他的情绪波动时,我们会看到他是在回避一切会破坏他自恋的信息,主要是用“否认”这个自我防御机制。
将那些破坏自恋的负面信息给切割的一干二净,让自己的头脑自我,也就是自我1完全记不住这些信息。
但在和他的咨询中,当他们能细致探讨的时候,他会重现这份信息,并被他看到。
再举一个例子,一次咨询中,这位来访者讲他作为领导,在单位讲话时常出现卡壳,而他们试着深入探讨他的内在感受时,他们的咨询也出现了卡壳,简直就要进行不下去了。
这个时候,他说我们换个话题吧,这也是他在单位中使用的方法,当卡壳时,他会有意无意地跳转话题。
武老师对他说,这是重要的时刻,我们干脆在这儿好好待会儿吧。给了他具体的方法是,他们都闭上眼睛,放松地安静一会儿。
这是在拥抱和接纳这个卡壳,安静了一会儿后,他有了一个极为细腻的觉知。
他说,他有很多精彩的体验和想法,而他希望能百分百的在其他情景中得以再现,但这总是会受挫。
例如开会中,当他发现不能百分百地完美再现时,他就会失望之极,然后就会卡壳。
必须要澄清的是,他说的这个“百分百”,不是形容,而是真实的渴求。
这是全能自恋的一种延伸表达,而狂躁抑郁症患者身上,的确是有各种对全能自恋的渴求,以及必然遭遇的极致挫败。
并且,即便他觉知的如此清楚,可他还是会觉得这是有可能的,只要他再努力一些,别人再配合一些,就可能实现。
但这其实根本不可能,“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于是他们又做了一些探讨,发现他的智识没有问题,所以他很快认识到他的这份完美渴求是注定不可能实现的了。
不过当他不再渴求百分百再现,而是能活在当下时,他可能就会创造一些新的精彩时刻,并且很可能比以前更精彩。
武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很精细的例子,说明他的情绪波动不是因为药物所致,而是他的内心活动所导致。
听到这儿,你可能就有这样一个问题了,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自我防御机制呢?因为人容易持有这样一种逻辑:
药物不是“我”,当我认为是药物导致了一些问题,就会保护“我”的自恋,而如果认识到这些问题是内心活动导致的,那就是“我”导致的,于是自恋就受损了。
再举一个例子为你说明这个问题。有一位严重失眠的青年,经过咨询很快发现他有严重的俄狄浦斯情结,这是他失眠的关键原因。
但探讨这个心理问题是复杂而困难的,他多次对说:武老师,你有什么办法,或者催眠,或者药物,能绕过我的心理活动,直接治好我的失眠吗?
在找武老师做咨询前,他已经找过十多位咨询师,试过催眠,还吃过一些安眠药,都曾经有过一些效果,最终还是不行。
他这样做也是想使用这个逻辑:我的失眠,是个纯物质因素,而不是因为我复杂的内心所导致,总之,不是“我”的过错。你看,根本上还是想绕过“这是我的选择”,这个问题。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可一选择,就会有漏洞,甚至选择越多,漏洞越多,漏洞中藏着死能量,而不做选择或者少做选择,就像避开了死能量一样,但这必然会陷入一种封闭被动的状态。
所以,大胆去做选择,投入到你所渴望的关系中,勇敢地展开你的生命,同时,开放地感知你的身体,感知这个关于选择的测量仪器。
选择了爱,就敞开地去体验爱;选择了恨,就全然地去感知恨,当身体一再不舒服的时候。除了要遵循科学,要及时就医,也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选择错了。
武老师认为,身体的舒服与疼痛,只是一个初步的信号,当你一直尊重身体的信息,你就尊重了“真实自体”。
然后透过真实自体就可能会碰触到更根本的存在,那个时候,尽管你的身体可能伤痕累累,但你的心灵会有饱满丰盛的感觉。
这会让你坦然面对无常,因为你的心灵会感知到在万物流动变化的无常中,像是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恒常存在。
你越是不真实,越是没有活出自己,越是没有碰触到那个更大的存在,就会越是在意身体的死亡。
有很多人一生中没有根据自己的本心去选择,于是可能会更加惧怕身体变差,惧怕肉身的死亡,而这会带来一个终极的拷问:你对得起这个肉身的一生吗?
总结
1.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可一选择,就会有漏洞,甚至选择越多,漏洞越多,漏洞中藏着死能量,可不做选择或少做选择,就像避开了死能量一样,但这必然会陷入一种封闭被动的状态。
2.大胆地去做选择,投入到各种你所渴望的关系中,勇敢地展开你的生命,同时开放地感知你的身体,感知这个关于选择的测量仪器。
当身体一再不舒服的时候,除了要遵循科学,要及时问诊就医,也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选择错了。
3.当一直尊重身体的信息,就尊重了“真实自体”然后透过真实自体就可能会碰触到更根本的存在。
越是不真实,越是没有活出自己,越是没有碰触更大的存在,就会越是在意身体的死亡,而这会带来“是否对得起这一生”这个终极拷问。
思考
我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变得勇敢、大胆了,而且愿意展现自己糟糕的一面,也就是我比以前更自信了。
之前的时候我是不敢动的。就比如看到别人遭遇悲惨的事情,以前的时候,我会找个地方躲起来,然后悄悄的笑一下,而现在我可以大声的笑出来。
之前的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蜷缩起来的小兔子,做什么都战战兢兢的,而且倾向于收缩自己,藏在角落,现在想来,应该是感觉到了外界的敌意。
但幸好我是家里的长女,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然后我。虽然一直家境都不是太好,但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所以我一直是被爱的,一直是被允许和鼓励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很感动,鼻子一酸,泪差点流下了。这使得虽然我多次发言、自己伸出去的动力会被忽视、拒绝,但我还是愿意去表达。
一直到现在都没结婚,其中有个原因就是,我不想选择,因为选择一棵树,就会放弃一片森林。在选择的时候,我总是看到损失的机会成本。
而总是惧怕选择,一直都没有投入到关系中。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让我错过了那么长时间,但幸好我看见了。
等到我死了,我墓志铭上也要写:我来过,我活过,我爱过。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