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街区 | 这个地方,你一定去过。

趁着出国前,又去了一趟重庆。高中毕业时就去过一次,船停在朝天门,人坐在白公馆,嘴留在麻辣锅。除了高高低低的路,没留下什么印象。你以为标题里的地方是重庆?不是。关于重庆的感受改日再说,今天我们只说其中一个。

在重庆,有人推荐了我们去磁器口古镇看看,我们心想也什么地方可去,就从中山四路坐着轻轨去了。

我怀抱的心情是:磁器口,听着很耳熟,和北京的有什么关系呢?重庆嘛,两江交汇,人类早期居住地,有个古镇应该也好看吧。

可是呢,人啊,总是健忘,总是禁不住诱惑。

在杭州,有一条清河坊,和它交叉后来建了一条南宋御街。在这个地区刚兴盛起来的时候,也是我无知的小时候,每次去都兴高采烈。看看街头戴着可爱小圆帽的手工艺人捏糖人,这边穿着长衫的叔叔画糖画,那边店小二吆喝着用长嘴壶花式倒茶,街尾还有十分钟速写。加上隔壁延伸小街的小吃,简直可以玩一天。后来南宋御街刚建成的时候,我天真的以为是考古遗迹,又兴高采烈去探店,前有独立书店,中有清冷咖啡馆,后有院落深深青年旅馆,也算是颇有趣味了。

可是后来,我去了成都,那儿有一条街叫锦里,还有两条街叫宽窄巷子。在那里,我又看到了捏糖人的艺人,看到了速写的画家,看到了小吃街,看到了咖啡馆。再后来,我去了西安,那里有条回民街。在那里,我又看到了捏糖人的艺人,看到了速写的画家,看到了小吃街,看到了咖啡馆。去了北京的南锣鼓巷,去了上海的田子坊,去了武汉的户部巷,去了南京的夫子庙,去了济南的芙蓉街,去了丽江的四方街,都看到了捏糖人的艺人,看到了速写的画家,看到了小吃街,看到了咖啡馆。

到了磁器口,我再一次又一次看到了这些。

每个城市都有这么一条“古文化街道”,你一定也去过。

这些街道都同质化严重,把你蒙上眼睛扔在他们中间,根本无法判断自己在哪个城市哪条街。他们都有简陋低下的仿古建筑,自以为全中国的古建筑都是棕黑色的厚重油漆木料加上无法清理干净的青石板路。而且街道一定狭窄,似乎古人的生活就注定拥挤。店面招牌一定由介于棕色和黄色中间的梨木色配上中文行书或者隶书字体构成,讲究些的还要配上一面歪在一旁的黄边锯齿状三角旗。不论在哪里,声音一定要响,吆喝声打鼓声敲砧板声响破天际,让人不得不佩服生意人的充沛精力。

他们都打着”体验独特文化,享受轻松慢生活”的旗号,你的确体会到了独特文化———最最紧张拥挤的城市文化。每一条此类街道,都成为了城市名片或者旅行著名景点,每天迎接数万游客。本来就窄小的街道,立刻变成煮水饺的锅。摩肩接踵,互相踩脚。你一旦要停下来买瓶水,一定会感受到身后大军的冲击;而前后左右的人还经常买了油腻的串,融化的冰淇淋,黏黏的糖葫芦或者蘸酱的吉士果,往往我走这种路都会全程保持双手抱胸紧护身体扣住包包的一级防御姿势,免受伤害也别误伤无辜。每次这种时候,看见名字不是叫遇见就是艳遇,广告词不是发呆就是随意的店铺,只想呵呵一笑。

街道的内容,更是基本毫无亮点。为什么说基本,因为还是有那么1%的有趣之处,比如磁器口有满街沸腾的大火锅和包装好的火锅底料;清河坊有货真价实的胡庆余堂和定胜糕;四方街有编小脏辫的阿姨们。但是除此之外,满街的和古文化没什么关系的奶茶,东南西北都有的麻花,产不产丝绸秀不秀花都卖的刺绣,吹嘘强身健体的梳子,诱惑小姑娘的扇子,还有义务批发的各种小挂件。我在磁器口看到了“洪七公叫花鸡”,请问和重庆有什么关系?

可以相见在开发文化街区这个项目之时,决策者是想要创造一种类似宋代“市”文化的效果。把古代文化和市井文化结合,建设出一条有代表性的“穿越式”商业街。这个出发点自然不差,事实上当作一个商业/旅行项目,运行的也很好,但是这对于一个城市文化和旅游口碑的建立还有中华文化输出是不利的。

因为这种文化街区的呈现形式,像上文所说,是一种快餐式的拼接型的速成产品。我无力去考证这类街区的鼻祖是哪里,但是他们如多胞胎的存在极端简化了“文化”的外在表达,也歪曲了“古代文化”的概念。这种纷杂的,骚乱的东西,和最起码的中国古代之美都是相互抵触的。更不要说那些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的部分了。

我不去谈什么宏大的文化力量或者文化苏醒文化复兴的问题,只从旅行者角度说说原创性。我始终相信每一个城市都有每一个城市的气质,比如杭州温婉重庆魔幻北京大气,历史车轮在他们身上滚过留下的故事是形成这种气质的关键。

一个城市要脱颖而出,只需要展现这些故事,只需要把他们有的说给旅行者听:用山,用水,用石头,用水泥,用街道,用花草。这里我们有无数伟大的城市用自己举例,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中国的美丽城市们不需要吃下速效药变得和其他地方一样,因为变得平庸和无聊,永远都不是一条聪明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文化街区 | 这个地方,你一定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