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爱的方式不对,花再多力气也白费
昨天堂姐带侄子去游乐场玩,又是过山车,又是蹦蹦床的,孩子玩得很热就脱了衣服。玩了半天,孩子有一点咳嗽,刚好也到了午饭时间,就带孩子去外面吃的饭。
吃饭之前,孩子就喝了一瓶豆奶,再吃饭的时候,就一直说不想吃了。堂姐以为孩子耍小性子,硬是哄着给他喂完了一碗饭。
吃完饭接着就开车回到家里,让孩子洗个手就催促孩子去睡了。
当时堂姐有事要处理,就没有陪着侄子睡觉,中途侄子叫了她几次,她只应了几声,一直没抽出时间过去看看。侄子再叫她的时候,她有些生气,“还不睡觉,那么大的人了,自己睡!”
侄子再没有喊她,但是一直在断断续续地咳嗽。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堂姐忙完了,就去房间看看孩子怎么咳嗽那么厉害,担心他没盖好被子。
“妈妈,你怎么来了,你不是不睡午觉的吗?”
“我来陪你睡觉呀,看你怎么还没睡着?”
“被子都打湿了。”侄子小声地说。
“什么?”堂姐以为是睡觉出汗,没想到给侄子一翻身,枕头下面、被子上都是呕吐物,侄子的脖子上也是。堂姐吓坏了,赶紧把孩子抱起来,这时候侄子说了一句,“妈妈,你怎么没生我的气?”表姐听到一下就哭了,立马抱着孩子去洗了澡。
当时她心里五味杂陈,后悔得想抽自己的嘴巴子。怪自己没有照顾好小孩,孩子生病了自己还不知道,而且心想着自己平时是不是太凶了,孩子难受都不敢告诉自己。
晚上堂姐和堂姐夫说起孩子吐了的事情,侄子听到了,就说他怕妈妈生气,不敢告诉妈妈,喊她她又不过去。
孩子着凉和外面吃饭,都容易造成胃肠道不适,加上受凉感冒咳嗽,而且是饭后马上睡觉,还喂了过多食物,更是容易咳出呕吐物。
孩子的身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对孩子的关心也是很重要的。过度的严格会让孩子变得太过懂事,甚至懂事到让人心疼。不舒服自己扛着,妈妈在忙就不要打扰她,更让人心疼的是,第一反应是怕妈妈生气。可见平时该多么的怕妈妈。
每个妈妈都是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科学的养育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成长。
无论是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还是正面管教的教育方式,家长有很多可靠的指南去引导孩子的发展。然而,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却偏偏是衣食住行这些常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关心则乱”,盘点育儿中最常见的三大误区
1、必须把饭吃完
发现一个现象: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孩子必须多吃饭才能长高长壮长聪明,一个孩子要想毫不费力地赢得大人的夸赞,要么就是长得好,要么就是吃饭吃得好。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碗饭吃完是底线,为了达到目的,家长使出了浑身解数。连哄带骗加喂饭,威逼利诱加衣架伺候,在孩子身后追着赶着喂饭更是常见。还有的家长,把孩子往宝宝椅一放,只要他把饭吃完,什么玩具啦,手机iPad啦都搁孩子面前。
曾几何时,吃饭变成了一件如此艰难的事情?
曾几何时,孩子连自己吃不吃饭,吃多少饭也做不了主?
这不仅是孩子的可悲,更是家长的可悲。
“我的父母是这么教我的,所以我这样教我的孩子准没错。”父母对子女的爱代代相传,父母对子女的压迫也代代相传?
我们的父辈、祖辈有从饥荒走出来的,有从物质匮乏的农村走出来的,他们知道一米一饭的来之不易。而且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身体和内心对食物的饥渴记忆,是千万年下来存在于基因的东西,有得吃就是福。对于挑食的孩子,很多长辈更是不能理解,变着法的做好吃的,孩子却这也不吃那也不吃。
殊不知饮食习惯的养成从添加辅食就开始了。
现在的孩子缺的还是饭吗?显然不是。他们也不需要长得那么人高马大做体力活,就算要长得人高马大,吃饭也不是唯一的渠道。虽然饭菜能提供最好的营养,然而,好的习惯是孩子最好的精神上的营养。我们提倡孩子不挑食,多吃饭,也需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有自己的喜恶。大人还有人不吃葱蒜,有人不吃肉,有人不吃碳水化合物,孩子为什么不能选择多吃点想吃的食物?
他们可以通过吃饭、牛奶和运动锻炼让自己长高长壮。那么,他们通过什么途径建立人生最需要的规则性?通过什么途径让自己学会独立思考和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与其花心思喂饭,不如花心思做饭,把吃饭这件事情从痛苦变成快乐。只有解放父母的双手,才能真正给予孩子身心的自由。
一边说着“你这么小,你懂什么?”一边感叹“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长大?”被当成宝宝一样对待的孩子,他们真的也很想长大。
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在没有原则问题的情况下,他可以选择吃多少,吃什么,给孩子一定范围的自由,他会给大人一个惊喜。饭前约定,计时器,选择法和趣味进食都是很好用的方法。
2、多穿点衣服
衣食住行,衣食住行,除了“民以食为天”,第二重要的事情就是穿衣。
孩子的可爱,和他们胖乎乎的软萌脱不了干系,要么脸上肉肉的,要么穿得鼓鼓的。当一个穿得像个圆球的萌娃跑来,他脸上还有两坨白胖胖的肉,任谁也招架不住。
给孩子多穿衣服是一件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常识?孩子一旦受凉感冒,全家人都睡不好觉。可为什么即使如此,孩子生病仍然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医院里的儿保科是最忙碌的科室之一。
有时候不是孩子穿少了,而是孩子穿多了。
孩子精力旺盛,新陈代谢快,比大人更容易产热。他们几乎一直处于运动状态,窜上窜下,活蹦乱跳,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很多家长的做法是给孩子垫一个汗巾。汗巾可以短时间里让湿透的衣服和孩子的皮肤分离,却治标不治本。衣服湿透是因为热了出汗,垫上汗巾只会更热。除非孩子不再继续活动,或者能及时给孩子更换,否则背着汗巾并不是真的帮助孩子,只是给家长贴的一个细心的标签。
黏糊糊的汗巾本身让衣物更厚不说,也不透气,还容易捂出疹子。
有专家说,孩子穿衣服不需要比大人多。甚至最好是给孩子比大人少穿一件。因为孩子的活动量和新陈代谢情况,他们比大人更“扛冻”。比较直观的方法是用手去感知孩子后背的温度,热乎乎的就刚刚好。
穿多了不好活动不说,热出汗更容易受凉生病。科学的做法是穿适量的衣服,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多补水。
3、孩子一生病就往医院送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打个喷嚏都能让全家人胆战心惊。
之前有个同事,因为孩子上火,嘴里长了个泡,一家人大晚上把孩子送去急诊。孩子一喊疼,老老小小跟着落泪。
家里就这么一块心头肉,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家长最怕的就是孩子生病。心态可以理解,稍有不适,立马送去就医的方式并不可取。
孩子的自愈力是比较强的,他们需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身体去和小病毒对抗。随着孩子的长大,自然生病的次数少了。
认识一位儿保科主任,她说她家两个孩子都是,体温没超过38.5℃,是不会服用任何药物的。儿童用药或者中成药,药物都是或多或少对孩子有伤害的。最大的副作用是,干扰了孩子自身产生抗体,间接造成孩子的抵抗力下降。而且送去就医的家庭紧张气氛、医院的环境和空气,检查的不良体验和药物与治疗的不适感,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心理认知。
科学的做法是家长掌握一些必备的健康常识,对待孩子的小病小痛能心中有数,去冷静观察孩子的状态,不慌乱不迷茫。要知道,医院就在那里不来不去,孩子每一次打败病痛,他的抵抗力就得到加强,也变得更加勇敢。
孩子不舒服,在不严重的情况下,真的不需要就医。
预防生病最好的配方就是好好吃饭,多喝水,讲卫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锻炼,还有很多很多的关心和爱。
父母是第一次当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当孩子。要学会与对方握手,与自己和解,才能找到彼此最好的相处方式。
让孩子吃好,穿暖,少生病,是家长最起码的责任,也是父母对孩子最纯粹简单的盼望。好的身体是德智体美的前提。
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都是一个终生学习成长的过程。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多花点心思,给孩子创造最好的身心环境。
*作者简介:空中行云,一个集爱与孤独于一身的女子,在梦与现实之间自说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