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父母

从婴儿呱呱落地,我们感慨自己就成为父母。我们瞬间感觉长大了,我们照顾婴儿,提供食物和营养。

我们看着弱小无助的孩子,感觉自己无所不能。

可是我们父母真的长大了吗?

事实是,我们是生理上的巨人,却是心理上的小孩!

孩子就是上天派来的天使,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如果我们不能翻墙而过,仍然把真实的自我埋藏在地下不见天日,我们仍然是不成熟的父母。

当我们看见自己,看见父母,那我们就情感成熟了,就是名副其实的大人了。

当我们学习了许多育儿论,却发现实践起来很难,人人都感慨“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一座喜马拉雅山”

这座喜马拉雅山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和我们的性格、个性、为人处事方法有关,也是我们情感不成熟的必然。

人之践则无敌,当我们情感成熟,走向实践,我们也就无敌了。

《不成熟的父母》作者是琳赛•吉布森(Lindsay C. Gibson),她是心理学博士,美国资深临床心理学家,20多年来的唯一课题就是不成熟父母。

有的时候,我会莫名的伤感和孤独,不愿意和周围人交谈,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莫名的孤独感,听完唐歌老师对《不成熟父母的》拆解,我才明白这是原生家庭带来的童年的重复。

小时候的我,父母忙于农活,几乎对我不管不顾。等到我有记忆开始,弟弟的诞生,我更是父母情绪的垃圾桶,稍有做错,他们就对我训斥责骂。记得每次过年的时候,我和弟弟羡慕邻居一家其乐融融玩,想和父母一起玩扑克,回应的都是“有啥好玩的”。所以现在的我们关系都不亲密,弟弟几乎不会和我打电话,除非找我借钱。

还记得上大学第一晚,我特别想家,打通了家里电话,爸爸接电话第一句“有啥事,没事就挂电话了”。

现在的我虽然会给父母打钱,买各种各样的东西寄回家,也每周打电话,但却几乎没话可说,常常视频聊天让外公外婆看看孩子,就陷入冷场。

当我们情感不成熟,我们不相信自己的感受,对自己不自信,过度关心父母甚于自己,承担过多本该属于父母的工作。

书中讲到一个名叫Jack的男士和性格温柔的妻子结婚后,尽管每次下班回家很累也会对妻子笑脸相迎,但是自己就很痛苦。来找作者心理咨询,经过咨询发现Jack小时候经常害怕激怒妈妈,童年的重复到现在的家庭,害怕激怒妻子,尽管妻子脾气温柔。这就是原生家庭的父母的情感不成熟,让Jack的真实自我被打压,潜意识认为自己得讨好其他人的感受,不相信坦诚能换来满足。

而Jack妈妈得暴怒也是源于她的原生家庭的遗传,她没有体会过情感成熟,也就成了不成熟的妈妈。

当孩子沮丧,我们对孩子情感的忽视和斥责,会让孩子掩盖自己的需求,不敢表达自己需求,不会真诚交流,倍感孤独,想早些长大离家。等到真正长大离家后,把童年的渴望带进新家庭中。但是源于童年的重复,他们不会真诚交谈,用虚假的自我周旋在新家庭中。最后又回到原点,家庭矛盾也就产生了。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特点

第一,沟通特别难,只顾及自己。

因为父母自己很焦虑,而他们没有体验过情感成熟,所以常常固执己见,没法沟通。

记得林文才老师在《心理营养》中讲到一位女士30多岁仍然尿床,自卑,屡屡被相亲的男士嘲笑,几乎抑郁了。后来找到林文采老师心理咨询,才发现原来是她的原生家庭在作怪。她的父母从小对她高压控制,她2岁已经不用尿不湿了,父母也对此很自豪。但是三四岁的时候,一天晚上,她竟然尿床了。第二天妈妈对她呵斥责骂,爸爸也是厉声威胁“再尿床,就……”

第三天,她胆战心惊不敢睡觉。没想到醒来后又尿床,父母又是一顿呵斥和威胁;

第四天,依然如故;第五天,依然如故……最后,尿床成了她的常态。尽管她成绩优异,但是高考不敢离开家乡,大学也不敢出校……自卑而孤单,最后相亲也屡屡被男士嘲笑。

当她找到答案后,嚎啕大哭。回家立即和父母畅谈,但父母一言不发,不愿意承认使他们过错。最后女士愤而离家,留下一句“除非父母向她道歉,要不永远都不回家”而父母只是哽咽,却没有道歉和回复。

我们找到真实的自我,不是为了和父母争执对错。但是孩子心中如果一直如鲠在喉,也就难以走出心中的痛。而父母的哽咽就是父母想用伤心来绑架孩子,让孩子回归原来。

而父母的一言不发也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就是这样成长的,他们依然情感不成熟,需要靠操控孩子来活在幻想中。

第二,发泄情绪,传染给每个人

电视剧中常常看到家庭中,孩子哭泣。爸爸生气“哭啥哭,这孩子咋这么脆弱!”

因为爸爸在看到孩子哭泣时,自卑感沮丧先出来,为了掩盖自己的自卑和沮丧,所以发泄情绪。而孩子也为了和爸爸交流,掩盖自己的伤心,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长大后,也把别人需求放在首位,不敢拒绝人。

第三,不做情感交流,所有人的感受无所谓

第四,很难取悦,想让别人猜出来自己想法来证明是爱我。

现在中国的男女,尤其是80后,常常就是不说,只想让伴侣猜的境地。

第五,把自尊建立在顺从上的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会强调角色,忽略感受。他们的安全感不足,价值感不稳定,常常评价别人,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自己的情绪,期待孩子反射他们的情绪。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四种类型

第一,情绪型父母

情绪敏感,害怕伤害别人,宁可委屈自己

电视剧里会有很多类似的场景,哭天抹地、咆哮不已

第二,驱动型父母

驱动型父母追求完美,积极上进,力求把所有的一切包括身边人变得完美,经常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但很少对孩子表示真正的同理心,缺乏情感交流。以至于常常会出现,那么厉害的父母孩子怎么不上进呢?

第三,消极父母

即使被抛弃,也责备自己无能

第四,拒绝型父母

拒绝型父母是四种父母类型中最不具备同理心的。不管他们的行为是温和的还是严厉的,他们都很疏远,不喜欢情感亲密。把自己当作累赘,不敢求助别人。

当父母情感不成熟,孩子就会进入父母设定的角色中,埋葬真实的自我。

而且孩子是如此地爱父母,当父母情感勒索,孩子就会陷入自愈幻想“要是我……,就能……”满足父母的期望。

而虚假的自我是没有能量来源的,也就没有能量去发展自我。当虚假的自我在自我实现的路途上碰壁,就会抱怨,责怪别人,而看不到自己。

当我们找到埋葬的自我,进入“真我”,我们就会发展自我个性,专注于解决问题,而非外在的评价上,也就是进入“神在体内”。

我们的父母大部分从饥饿年代走过,能够吃饱穿暖已经是最大的幸福,心理的幸福简直是奢侈,所以我们的父母大多情感不成熟。

如何避免我们被不成熟的父母影响呢?

我们知道了原生家庭,看到了真实的自我,看见了父母,不要幻想可以改变父母。

如同那位尿床的女士,妄想父母改变比登天都难。几十年的老观念已是根深蒂固。

从关系视角来看,父母愿不愿意改变这是父母的需求,我们想要父母承认过去这是我们的需求。我们需要先分清各自的需求,找到彼此的关系界限。和父母沟通表达我们的需求,不要期待父母的反馈,幻想我们的关系更亲密。

我们看到父母的哽咽,明白父母是想用哽咽来控制我们,让我们自责愧疚,回到过去关系。我们看到这是父母的情绪,不用活在父母的情绪中,这不是不孝,因为我们得为自己负责,没必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情绪是自己的事,当我们用情绪控制别人,控制孩子,我们就进入情感不成熟。而当我们客观观察事实,把沟通重心放在结果上,而非关系,我们就不会被父母的情绪绑架。也就进入真实的自我之中!

真实的自我就像一个健康而又活力充沛的孩子,它渴望成长、被理解和表达自己。

真实的自我会不断激励着你前进,成长开始觉醒,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情感成熟的父母。我们学习不成熟的父母,不是为了摆脱不成熟的父母,而是疗愈自己的脆弱,恐惧,担心,焦虑。

当我们开始改变,周围也将逐次绽放!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成熟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