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别再开口闭口就是“卷”了!(1)

01你今天卷了吗?

    不知曾几何时,这些图片突然风靡全网。在网友的议论纷纷之中,“内卷”一词不知从何处蹦出,并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成为大家(尤其是大学生)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一个话题。

    然而事实远不止如此,“内卷”不仅简单地是一个流行用语,它的出现,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甚至侵蚀着大家的正常生活,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那么,当你听到周围人开口都是“卷”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恐惧?
                        紧张?
                        厌烦?
                    倍感压力?

    这是我们所了解到的大多数同学的反应。由此可见,尽管“内卷“一词的初衷是为了缓解大家内心的压力,但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南辕北辙了。并且很多同学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想要摆脱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那可是相当困难啊。

    今天我们就此现象,带大家探讨一下,“内卷”这一魔性的词汇究竟何德何能,具有怎样的超能力,能使它具有如此强大的精神控制能力?

    内卷这一概念,在2021年的今天已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大家对它的含义应该已经非常清楚。其英文单词为involution,这一词汇用于描述在没有增量资源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对存量资源的争夺加剧的现象。

    今天这里不再赘述“内卷”的过多含义,而是从内卷一词之所以能流行的原因出发,探讨内卷一词的流行对于大学生心理和观念产生的影响,尤其是消极影响,以及我们对于这一魔性的词汇,应当采取的态度。

02 底层原理

敲黑板:#学术型表述预警!

        阅读时长约3-5分钟

    内卷一词在其出现之前,是一个在汉语中很少收录、出现的词语。这足以引起大家的好奇心。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内卷”一词从一个新生事物,发展到一个脍炙人口的噱头的过程,实质是一种群体极化的现象。那么什么是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就是当少数人在听取别人支持自己原来立场的论据以后,会变得更相信自己的观点,从而采取更极端的立场。

    另一种解释是,人们通过把自己与他人做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观点。当人们在群体讨论中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观点相似时,他们不愿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而倾向于采取极端立场,以表明自己比一般水平更高一些。

    群体极化产生的心理学基础无非以下两条:

一是人内心诉求存在感,希望将他人的观点占为己有,成为自己的谈资;

二是人本质是一种争强好胜的动物,这由人的动物性决定,大家总希望自己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占上风。

    然而人们对极端的观念和立场往往非常敏感。

    随着“内卷”的口口相传,群体极化发生的次数逐渐增多,人们的立场愈发极端,“内卷”一词从简单的出现,渐渐演变为人们心中的追求甚至是信仰。

    这就是“内卷”一词之所以能风靡起来的底层原理。

    这里所谓的极端观念,大家可能不是太理解,这里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张同学回到寝室后,看到室友学习,于是乎:“太卷了!”

王同学到图书馆看到同学们都在写作业,于是乎:“卷起来了!”

郝同学数电考了95分,赖同学:“卷王啊!

    当正常的努力在多数人眼中都变成了“卷”的时候,便意味着人们对“内卷”的认识已经失真、极端到了一种走火入魔的地步。

    群体极化本质是一种连锁、且强度级次按递归规律逐次翻倍的反应。并且,就像化学反应需要催化剂才能达到加速的效果一样,这样的群体性极化反应同样需要社会因素来支持。

    那么,这样的社会因素到底是什么?

03 为什么大家都在说“卷”?

    鉴于内卷一词在群体中的极化出现于2020年,不难猜测,新冠疫情的出现“功不可没”。

    新冠肺炎疫情毫不留情地击碎了很多看似稳定的脆弱

    许多看似稳定的小中产阶级家庭,因为疫情期间没有收入来源,从而生活陷入困境。许多看似稳定的传统产业,因为疫情期间缺少劳动力,从而面临破产。还有许多看似安然无恙的国家,因为疫情的出现从而陷入动荡……

    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新冠肺炎出现尽管是偶然的,但也同样具有必然性。

    苏轼在《秋声赋》中写道:“物过盛,则当杀。”

    当人类活动过于猖獗以至于自然无法承受时,大自然必然会“出台”一套调节机制,遏制人类对自然肆无忌惮的剥削,去年疫情的泛滥,便是大自然的反抗。

    这告诉了我们什么?

    当我们沐浴在“稳定”的恩泽中,而忽视了伴随稳定而生的脆弱,这时灾难往往会降临。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疫情出现后,由于生活发生的种种巨变从而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大规模焦虑也就产生了。

    其次,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背景以及传统文化观念,努力学习与个人奋斗在大多数中国家庭被赋予了“改变命运,创造财富”的语义。

    在这样的情况下,疫情的出现产生的大规模焦虑,成为了使“内卷”一词风靡的助纣为虐者。

    由此看来,疫情带来的焦虑,以及学习改变命运的语义体系,正是使“内卷”一词在群体中产生极化现象,席卷全国的两大社会因素。

04 警惕!警惕!别再说卷了!

    但值得警惕的是,群体极化是一个贬义词。

    正如刚才所提到的那样,当正常的努力都被贴上了道德标签,被冠以“卷”的称号之后,试问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走自己的路,规划自己的人生,不受他人干扰?

    “内卷”一词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它剥夺了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自主思考的能力和空间,让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把自己卷向深渊的同时还连累他人。

    “内卷”一词的出现,只会让更多人出现自我认知偏差——

    很多人会因为一点点努力而陷入自我感动之中;

    因为一点点挫败而怪罪于“内卷”,从而无心反思上进;

    因为“太卷了”从而不愿意挑战自我,突破局限;

    因为“太卷了”,出于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从而选择更为保守的妥协方案,不愿走出舒适圈,循规蹈矩,缺乏创新;

    另外打着“卷”的旗号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的同学,并不少见

    更可怕的是以这个词汇为武器,刻意麻痹竞争对手的一群人。

    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

    小明同学的朋友圈或是空间里全是和女朋友约会、玩游戏、聚会的内容,然而事实上,小明在学习上所下的功夫是一般同学的数倍。不仅如此,小明在刻意隐藏自己的努力的同时,当看到别人努力时,还给他们扣上“卷”的帽子,指责他们。

    这给人一种不付出就会有收获的假象,是一剂强有力的精神海洛因,麻痹了大量真正努力的人们,从而导致“内卷“的病态化加剧——卷的更卷,不卷的则失去所有机会。

    如此以往,内卷将整个社会带入一个不可逆的恶性循环,整个中国青年团体必将士气锐减。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竞争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是一种正常的自然和社会规律。 竞争带来的压力是社会的产物,而社会又是大自然的产物,受着自然规律的约束。人,甚至是所有生物的历史可以说就是竞争的历史。

    并且,竞争带来的适当压力实质上是一种健康的压力,这能够促使人满足其创造的欲望和需求。

    不难解释,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于生活突然没有压力,身体便在短时间内(往往是退休后半年到一年内)迅速陷入疾病的缠绕,心理健康也遭到摧残,陷入抑郁、烦躁之中。没有了任何压力,人是无法正常生活的。健康的压力同样也是人的生存和精神需求之一。 

    当人们认识到内卷无处不在时,内卷一词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又何苦将这一自然规律妖魔化,从而让整个社会受累呢?

    永远不要将自己的焦虑施加于他人!“内卷”适可而止,还大学生一片发现自我的纯净天空!

    然而,当内卷的声音仍萦绕在耳畔时,你心感不安,怎么破?下一期我们会带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005】别再开口闭口就是“卷”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