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这个世上,我们总有各种各样的追求:财富、地位、爱情……我们也往往以为,只要能获得这些,人生就能圆满。
但是今天,有一个人告诉我们:生命的丰盛并不需要费力获取,因为它本已存在。
大家是否觉得这个观点很不可思议?如果说丰盛本已存在,那么它在哪里呢?我们又要如何感知它的存在呢?
对于这种种疑问,且听杨定一博士在《丰盛》中为我们一一解答。
被称为“天才科学家”的杨定一博士,现已是多部现象级畅销书的作家,他的著作蕴含了高阶的智慧,让人们得以从创伤中重获力量。
《丰盛》是杨定一的又一本力作,作者以一种与读者直接对话的口吻,层层揭开“丰盛”的真正含义,并逐步引导我们把内在的“丰盛”活出来。
一、正向思考,活在当下
在灯泡成功问世之前,发明大王爱迪生先后试验了近1600种材料。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有人曾直言劝他放弃,但爱迪生却说:“我并没有失败,至少我知道了一千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可见,成功人士在一生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不比我们少,但是,他们往往能以正向思考的方式,来鼓励自己一路向前。
反观我们自己,在遇到不顺时,是否就急着发出各种抱怨的咆哮?
“为什么我命这么不好呢?”“怎么我就没能含着金汤匙出生呢?”“都怪我那同事工作效率低”……
但是,负向的思维又怎能帮助我们达到生命的丰盛呢?它只会不断消耗我们的心力,加快生命的枯竭。
正如乔恩·戈登在《不抱怨的规则》中所提到的,“消极的道路会让你更痛苦、更愤怒和更失败。”
只有正向的人生,才是丰盛的人生。这也是杨定一博士在书中所说的:“丰盛,就是正向。”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摆脱负向的思维呢?
杨教授告诉我们:“总之,在你心中,不要残留一点点失败的可能”。我们需要保持正向的思考,活在目前的每一个瞬间。
一方面,我们可以试着在语言上变得正向,以此来增强自己的信心。比如,把“不可以”改成“我可以”,把“我应该”变为“我已经”,把“我期待”换成“本来就是”……表达的改变,就是心态改变的开始。
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去担心未来,只要守住眼前的目标,专注地把当下的事情做好,阻碍就会得到化解。毕竟,未来,不就是由我们现在的每一刻决定的吗?
所以说,只要不断肯定一切,守住此时此刻,我们就能“心想”而“事成”了,这个看似迷信的说法,背后的底层逻辑便是:相信一切是最好的安排,便已活出丰盛的人生。
二、简化生命,活在恩典
古人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我们现代人也同样要面对难以割舍的事物和感情,因此,心里也难免感到负担。
但是,丰盛的人生应该是怡然自得的,且充满感恩的,正因如此,杨定一博士认为,丰盛,这个表面上是“多”的状态,恰恰需要的是更“少”。
这个说法似乎很矛盾,实则不然。在《断舍离》一书中,作者山下英子就曾提到过相似的观点。她认为:“‘断舍离’并非仅仅是处理废品杂物。” “‘断舍离’的真义就是指导我们如何避开乌云。”
而杨博士也认为,只有当我们把心中“舍不得”的物品以及感情都清理掉,我们才能舍去积压在心中的情绪负担,也就避开了乌云。
换言之,只有负担“少”了,我们才能感到轻松,也才能体会到心的丰盛。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到更“少”呢?
书中指出,我们可以先从清理家中不需要的物品开始,慢慢延伸到对生活事物的简化,最后达到生命的丰盛。
如果看到一个物品,我们不是满心欢喜,而是满怀愁绪,那么这个物品就应该要被清理。
而在清理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忘记感恩,尽管这个物品会勾起伤心的回忆,尽管现在就要把它扔掉了,但我们还是要对这个物品说声“谢谢!”
人生也是如此,对待无法延续却又难以割舍的感情时,我们心里总是惆怅,如果不学会放手,我们的心只会逐渐凋零,又怎能感受到生命的丰盛呢?
因此,学着简化生命,不让自己被心理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活在恩典之中,对生命的安排心怀感恩,相信:一切,都刚刚好。
这样,我们就会懂得:“放手,本身其实就是最高的丰盛。”
三、找回自己,活出真实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忍不住问:那么,丰盛,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又会期待生命的丰盛呢?
对于这个问题,杨博士并没有让我们去进行脑部的思考,因为他认为,丰盛,并不是透过头脑去理解的,而是要透过心去活出来的。
本文开篇所提到的种种世俗的追求,包括财富、地位、爱情等,实则都反映了我们对爱、宁静、欢喜,也就是丰盛的渴望。
为什么我们活在这个世上,会不断期待回到爱、宁静、欢喜呢?杨博士认为,“说到底,这些本质本来就是你”。 正因为我们本来就带有这些特质,我们才会希望不断回归到爱、宁静、欢喜。
到了这里,作者已有足够的理由说明:丰盛,就是你自己。它本来就存在于你。
我们的特质本来就是爱、宁静、欢喜,因此,我们的本质原本就是丰盛的。
所以说,如果我们早已明白,丰盛就是自己的本质,那么,难道还需要花费毕生的精力反过来去追求它吗?
在作者看来,只要是我们需要花费心力的东西,都反映了头脑的机制,是“小我”的欲望,这些都是“虚”的,跟真实无关。
财富、地位、爱情等等,都存在于头脑,而丰盛则是心的本质。如果我们期待通过追求头脑中的念头,去达到心的丰盛,只会离真实越来越远。
随着作者的这个逻辑,我们现在应该明白了:“小我”所追求的是“虚”的丰盛,无论如何满足“小我”的欲求,我们都无法活出真实的丰盛。而真实的丰盛,其实就是,“丰盛只是一种从整体自然流出来的特质。”
也就是说,只有把注意力从“小我”回归到“大我”这个主体,我们才能找回自己本来就有的特质,那就是爱、宁静、欢喜,也就是丰盛。而与“小我”的追求不同,对最高的丰盛的追求,是不费力气的。
因此,顺其自然,便能找回真正的自己,用心,就能活出最高的丰盛!
写在最后:
我们常认为,“丰盛”就是物质上的“多”,因此,我们往往在追求财富、地位、爱情等头脑中的产物上,耗尽了一生的精力。
却忽略了,我们内心所真正需要的,实则是精神上的“丰盛”。而心的丰盛只有透过心才能活出来。
心的丰盛,它一直都在,它是你的本质。
让我们像《丰盛》中所说的,“把念头放下,让心活出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