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系列之八、野地里哪儿插杆红旗,就在哪儿转场子,马牌子不能少

农村人耍社火,不比在大都市里耍社火,绕着街道转,专门有人胳膊上戴着红袖套,上书"维持治安秩序"。这种娱乐,说是社火,其实是清一色的锣鼓队,扭秧歌。根本看不到一桌社火。而农村里的耍社火,那才叫耍社火哩。几十桌,成百桌社火,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每隔几桌社就是鸣炮开路的,一个社的锣鼓秧歌杂耍队。——这是万万不能少的。锣鼓队和扭秧歌的是社火的伴助,有了它们,才显得社火不再那么单调,那么呆板。这些锣鼓队和扭秧歌的人员都穿着统一的服装。他们选一个阔大无边的麦子地转场子。此时,麦苗还没有起身,正是耍社火的正月天气。抬社火的人,看社火的人,卖零食的人,到处都是人的海洋。用眼望去,眼前是黑压压的一大片人。

看社火的人只要看到麦地里插的一面红旗,就知道,在这个麦地里转场子。转场子的地方,一杆红旗,就是一个标志。他们更多的老人人,早就来了这里。他们行动较慢,"笨鸟先飞"。更多的是老人为自己看社火,选好了最佳的观赏位置。他们不喜说走动,不愿满场子跑来撵去的。趁着社火还没开始出场,这此老人坐在小吃摊跟前,咥一碗热腾腾的羊血辣子冒饸饹,拾两个黄澄澄的热油糕。酥脆可口,立刻下肚。牙口好的中青年人,则坐在肉食摊前,来一碗刀切的牛肉片,浇上一勺油泼辣水水。有的年青人,不怕天气冷,吃一碗,用辣子油调成的凉皮,就着一个烧饼。

只有这个地方最大,可以涵盖整个村子的土地。正好适合转场子使用。青年人,脚下闲不住,三五成群的人结成一帮子,在村子里游逛去,他们还到装社火的地方去看看。看看社火是怎么装的。

耍社火,离不开马牌子。人很多,到处都是人。社火要畅无阻,就离不了马牌子。社火中的马牌子,人的脸部都化了装,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神气极了。身上斜挎着串铃子,马跑起来,小铃铛"铃铃铃……地响起来。

看热闹的人,只要听到串铃子响,就知道是马牌子来了,便赶紧向两边闪开,中间显出一条道来。后面的锣鼓家伙或是社火桌缓缓地乘虚而行。

我们村过去有一匹枣红色二马子,很乖,人骑着马专往人多的地方去挤,去靠。它爱往人身上靠去,爱往人窝里钻。只将人捅向一边,并不会伤着了看热闹的人。骑在马背上的人,边走还边舞着棍棒,看社火的人却怕了。他们怕马牌子手里舞的棍棒伤着了自己,怕马儿踩着了自己,前边便自动让开一条道路来。过去,每次耍社火,人们都爱牵着这匹二马子出来,为社火队伍开避道路。看社火的人都夸这匹二马子真乖。

后来,养牲口的人越来越少了,把养牛完全不当成替庄稼人干活的蓄力来对待,而是变成了人们的一刀子菜来饲养。大牲口自然没有什么用处了。养的人就更少了。马牌子再无马可骑了。听说这种人十有八九都是有两下子。现在的马牌子,是徒有虚名,与马没有一点关系了。纯粹是为了打场子而设置化装的人。哪儿人多,哪儿锣鼓队,社火无法通行,便去哪儿开路。

尽管现在的马牌子,再也无马可骑了,我们也看不到真正的马了,但这个行当还是不能少的。没有了马牌子,后边的家伙锣鼓,拉社火桌子的车辆行驶困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火系列之八、野地里哪儿插杆红旗,就在哪儿转场子,马牌子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