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分明终有报,为人慈悲在心田

其实无知真可怕,

果报不爽天地间。

善恶分明终有报,

为人慈悲在心田。

今天早晨,读著名网红作家蒋坤元老师的充满哲理的文章《寺里的玉米和水梨》,感到这篇文章跟著名散文家林清玄的充满佛系哲理的文章,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我同样喜欢读作家坤元君的这种散文,结构紧凑,而且分出醒目的小标题,写作方法通过鲜明对比的方法来写,文笔简洁精练朴素,语言清新明快,富有真情实感,字里行间飘溢着圣堂寺弥陀村菜地果林的醉人芳香,令人十分动容。

我读的散文不少,大多是名家之作,像现代写散文的能让我喜欢的不多。

因为现代人写散文,不谈别的了,光那题目就写得古色古香,洗澡不写洗澡,写成沐浴,洗衣姑娘不叫洗衣姑娘,叫浣衣少女,等等。

我记得杨绛写过一本书,书的题目就叫《洗澡》,她根本没有写成《沐浴》,写得真好。我很怀疑那些穿着现代人的衣服,却写出如浣纱西施文章的人,敢情真欺人,他们压根儿就是想写出叫我们泥腿子看不懂的文章啊。

而我尤其喜欢作家坤元君文章的原因是,他写散文从来不像那些人想叫人看不懂,他写得非常朴素无华,即便他是一个大老板,他的语言却非常平民化和口语化,从来不拽斯文,更不华丽词藻满篇飞,因此他的文章非常接地气,无他,因为他的文章富有人间的烟火气,飘溢着醉人的泥土芬芳,令人备感亲切,超级喜欢。

作家文章的题目《寺里的玉米和水梨》,题目就很口语化,人们一看就懂,不是那种浣纱西施做题目的文章,那种文章看题目就叫人别扭。

而且作家用鲜明对比的写作方法来写,那才叫真棒。譬如,作家写人偷圣堂寺菜地上的玉米,这些偷窃的人不知道偷佛门的罪过大了去了,死后会下地狱,不会上天堂的。他们这种盗窃行为跟那些帮圣堂寺义务做工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义工们帮圣堂寺义务种玉米,不要一分钱,跟那些贪便宜偷玉米的人,其实就是两股道上走的车,根本不是一路人,偷玉米的不仅偷了玉米,也把种玉米的义工的心偷走了。

不仅有人偷玉米,还有人偷功德箱里的爱心人士捐助的善款。偷钱的人为一己私利,道德沦丧,丧心病狂地偷仁人善士捐献的钱,他们毫无底线地践踏了善良人的爱心。

跟小菩萨阿青阿姨哪怕水梨有被虫鸟咬烂或变烂,都不打果汁,而用好水梨打果汁给老人们喝,那些偷盗的人难道不应该羞愧得钻到地缝里去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恶分明终有报,为人慈悲在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