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洞见的课程的时候,突然有个思考,媒体的本质是什么?
传播。
围绕传播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新媒体写作的关键。
如何更加有力有效的传播,是媒体人共同思考的问题。洞见课程里提到的很多观点,给出了答案。
作者的文章不必再经过层层关卡就能传达到受众的面前,这给所有人一个机会,也使得这个“视听市场”成了买家市场——受众可以选择的太多,从而受众成了用户。
那么,作为提供服务和价值的作者,进入新媒体的需要具备的理念之一就是用户思维。
《认知驱动》这本书中讲到,价值是复制传播的基础,这里也不例外,用户用关注度来交换的是作者能提供的价值。
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上思考问题,避免自嗨式的表达,时刻想着怎么做更能传达消息的同时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更加的高清,或者优美舒适的排版等等。比如,如何能做到3秒能让用户读懂。
换句话说,被广泛传播的作品有这样的特点:有用的、好看的。
具备这些特征的内容,可以成为好的产品。
新媒体作者需要的第二个底层思维是产品思维。在行动之前,就要想好,这个作品能满足用户什么需求,解决什么问题,甚至更高一个维度,用户在这个事物上,需要什么。
这里的需求,可以是情感的需求和认知的需求。情感的共鸣共情,比如一些大号上的选题,全国各地的美食,现在冬天到了,各地的温度,减肥,哪里哪里人有多爱吃,那么当用户看到这个的时候,就会被触发共鸣点,产生身份认同,就会参与进来。
这个时候,情感需求被满足,就会评论和转发出去。认知需求这个很好理解,就不赘述了。同样是《认知驱动》中讲到,想要胜出,就要在⼼中打下这样的烙印:愿意并舍得在 学习新知上投⼊⼤量资源。而生活中,机遇改变现状的人,永远都不会减少。
总之,满足被认可被看到或者被赋予新知的需求,是作者能给用户提供的价值。
满足以上条件的产品会得到用户的转发,转发的链路是怎样的呢?
点对点转发、点对群转发,朋友圈转发,这也就通常所谓的裂变。
以微信平台为例,生产一个产品时候,你需要考虑你的朋友会不会喜欢的你的产品,你的朋友的朋友会不会喜欢你的产品。如果都符合,这样的作品就会被广泛传播。
传播的链路是:第一读者扩散到聊天框、微信群、朋友圈,朋友圈被关注到之后就有可能在一起引发新一轮的传播。
所以,在生产产品之前,就要有这样的社交思维,清晰这个产品将要经过怎么样的传播。
这里洞见提到一个词,叫做“互动式”写作。与前面提到的自嗨式写作相反,新媒体的写作,要心里装着用户,写作就是和用户沟通。甚至时刻要想着,用户会随时向作者提问。
互动式写作核心是要解决两个问题:文章要和用户有关,文章要对用户有用。
以上是通常提到的新手生产新媒体作品的心法。也就是洞见提到的新媒体的三维底层逻辑。心如何培养这三个底层思维呢。洞见也给新手小白提供了一些入门的技能。
第一个就是用金句培养新媒体的感觉,金句自带流量,用最简单的语言,说出最有力量的话,这就是一个亮点。
金句依靠记忆是很难满足平时积累素材需要的,这就要可以去建立资源库,去一些平台上寻找资源。比如文案公众号等。
第二 热点、特定现象的思考和积累
这些时间普遍带有公众认知,作为非第一现场提供者,使得产品被传播的理由是,这个热点或者现象,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比如解读,启发。
第三个就简单粗暴,但是也特别有挑战性,那就是学习对标。比如想要写出爆文,那就先去拆解100篇爆文,从对方的选题、切入视角、逻辑结果、语言风格、素材应用甚至拍摄剪辑编排等,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网感的过程,用爆文的思维方式构建出来的网感,就像古人“背会唐诗三百首”,意义不言而喻。
学,只能是改变信念和认知,能改变结果的只有行为,也就是说,小白入门新媒体的必经之路一定是做,从第一个产品开始,打磨做事情的这个人很重要,比如学习知识,植入信念,同样重要的是打磨产品。
输入和输出并不是二元对立的。
想入门的新手,从第一条作品,开始打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