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晚霞,聆听姑苏寒钟的前世今生

去年国庆假期,我到苏州寒山寺一游。那一天,阳光明媚,傍晚更是霞飞万里,天上的火烧云还形成了一只展翅翱翔的凤凰。

其实,自唐代始,姑苏寒山寺就是“网红打卡胜地”,其声名还飘洋过海,海外人士都来拜访。而这一切,始于一首只有20字的诗。

1.传唱千年的《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让寒山寺名噪天下的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那一年,张继进京赶考,却名落孙山。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若是张继当年顺利考中进士,也就没有这首千古传唱的诗了。

心情沮丧的诗人行到姑苏寒山寺外,夜晚在渔船上休息。月亮落下,夜空黯淡,飞霜满天,江面上的寒气阵阵袭来。老树上的乌鸦声声啼鸣,望着江畔的枫树和远处点点的渔火,诗人辗转难眠。夜半时刻,寂寥无人,一声声厚重悠长的钟声传来,夜晚更加清寥了。

传说,诗人就在卧听疏钟时豁然开朗,重拾信心。果然,公元753年,张继中进士。762年,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大历末年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一生为官清廉正值,去世时“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

2.积聚天下名人笔墨的碑廊

寒山寺因诗成名后,大受追捧,即便在1000年内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 依然为人所念,屡次被重建,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众多名人如文徵明、俞樾、梁启超、启功、李大钊、刘海粟等都曾书写《枫桥夜泊》一诗,并被刻成诗碑,今日已经形成了长长的碑廊,令人赞叹不已。

诗碑众多,有三块碑不得不说。

第一块是明代诗、书、画三绝的文徵明所书,因寒山寺又几次遭遇大火损毁严重,仅存“霜、啼、姑、苏”数字,后被嵌入寒山寺碑廊壁间。

第二块为俞樾所写。清朝光绪年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请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大学者俞樾,手书《枫桥夜泊》,刻碑铭石。碑的拓片流传甚广,被公众所称颂。写这块碑时,俞樾已经85岁高龄,写完诗碑后的几个月,便与世长辞。

这块碑能保存下来,也经历了一番历史的浩荡。日本侵略军在中国时,千方百计大量掠夺沦陷区文物,苏州寒山寺的许多文物也都在窥伺之列。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社企图以举办“东亚建设博览会”的名义,把诗碑运到日本。

大汉奸梁鸿志不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韪,于是请原刻俞樾诗碑者、苏州刻碑高手钱荣初,依照原样以假代真刻碑。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日本的阴谋没有得逞,仿制的诗碑留下来了。两块俞樾诗碑,一块现存于南京总统府内,一块在寒山寺。苏州科技学院教授、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汪祖民认为寒山寺内的那块才是真的。

第三块碑是一段佳话,由千年后与诗人同名的张继所写。他在1947年12月14日书写,第二天便猝然逝世,《枫桥夜泊》成为他的绝笔。有诗云:“古今两张继,往事越千年。同赞寒山寺,游人皆称奇。”

3. 夜半钟声,袅袅千年不绝

《枫桥夜泊》中的大钟,历经沧桑,相传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先生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来苏州寒山寺。

寒山寺钟楼上现在悬挂的铁钟,是清代江苏巡抚陈夔龙仿旧钟式样铸造的,钟高 1.2米,直径约12米,重约2吨。每年除夕的夜里,都要把这口钟敲108下。寒山寺听钟声活动自1979年至今,已经举办40届,游客来自世界各地。

据说108响钟声有好几种含意,比如说因为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古代称五天为一候),把12、24、72相加正好是 108,即代表一年,表示回顾旧岁,迎接新春的意思;还有说一年中有108个烦恼,而“闻钟声“可以“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所以敲108下钟声,就可除尽所有烦恼。

4.曾有一首歌,火遍90年代的大街小巷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90年代,这首《涛声依旧》火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都在传唱。张继一定很高兴,千年后,找到了知音。

那天下午,听着寒山寺的钟声,看着金色阳光打在银杏叶上,听着师父们的诵经声、游人的喧哗声、风过树木的涛涛声,忽然顿悟,《枫桥夜泊》不仅存在于今天的小学课本中,更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融在我们的血液里。

那姑苏寒钟,就悠悠回荡在你我的心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踏着晚霞,聆听姑苏寒钟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