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中庸7)

昨天学习到圣人们掌握了至诚之道,那么之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随我继续往下读:

原文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注释

见乎蓍龟:从蓍草、龟甲的占卜中发现,古代用来占卦。

译文

掌握了至诚之道,就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一定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会有妖孽出来作祟,这些或呈现在蓍草龟甲上或表现在人的仪表上,祸福即将来临时,是吉兆,是一定可以预先知道的,是凶兆,也一定可以预先知道,所以说掌握了至诚之道的人就像神灵一样。

原文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注释

诚:此处的诚,是从广义上讲,指的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中的实理,即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译文

诚,就是完成自身道德修养的要素;道,就是知道自己走向完成品德修养所应该走的道路。诚,是天地自然之力,他贯穿在世界上万事万物之中,而始终不能离开,没有“诚”就没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所以,君子把“诚”看作是一种高贵的品德。所谓诚,并不仅仅是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就算到头了,而是要使万物都得到完成。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便是“仁”;使万物得到完成便是“智”,“仁”和“智”都是人们天性中所固有的美德,他们内外结合,便是“成己”“成物”的道理,所以经常实行就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了。

原文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译文

所以,至诚的道理是从来不会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长久流传,长久流传就会得到验证,得以验证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后,广博深厚就会精明高妙。广博深厚,所以能承载天下万物;精明高妙,所以能覆盖天下万物;悠远长久,所以能生成天下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比,精明高妙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像这样虽然不加以表现,却自然彰明;虽然不去行动,却自然可以感人化物;虽然无所作为,却自然会获得成功。

原文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译文

天地的道理用一句话就可以全部概括:它自身诚一不二,而化生万物,形形色色,难以测知其中奥秘。天地的道理在于:广博,深厚,高妙,精明,悠远,长久。现在就那天来说吧,他只不过是由点点光明所积累,可是论到天的整体,那真是无穷无尽,日月星辰都靠他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现在拿 地来说吧, 地,不过是有一撮土一撮土聚积起来的,可是论及地的全部那真是广博深厚,承载着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了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露,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了。再说山吧,不过是有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树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再说水吧,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得他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价值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原文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译文

《诗经》中说:“只有那天命啊,肃穆庄严,运转不止!”这大概就是所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之德大而且纯”!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纯洁无瑕的品德常行不止。

今天通篇读下来,知晓了掌握了至诚之道,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就像一伟人曾在他诗句中写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他去世多年后都实现了。

而天地的道理在于广博、深厚、悠远、长久。古时候的圣人们又是怎么践行天地之道的呢?明天接着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书五经(中庸7))